1.于老师怎样引导学生理解杨氏之子“甚聪慧”的?
当于老师用“听你读这篇课文,感觉就像一辆车子走在不平整的路上,磕磕绊绊,一颠一颠的。谁再来读一读?”引出另一个学生再读课文。于老师这样评价:听你读这篇课文,就像一辆车子行驶在平坦的路上,很顺畅。你读出了什么?生自然而然的说出了课文的意思(译文),于老师在这里不露痕迹的引导学生说出译文,并在纠错学生说错的基础上,指出“甚聪慧”的意思,这为后来的“咬文嚼字,细读文本”板块提出“你从那儿看出来这个小朋友非常聪明呢?”做了很好的铺垫。
在此环节中,于老师引导学生小孩的聪明表现在“会听,能够听出“话中话”反应快,思维敏捷;会说,回答得十分巧妙。”这样的设计,让学生不由自主深入文本,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说的能力。于老师及时总结学生的回答后,用了一个设问引导“除了聪慧,他还是个怎样的孩子?”让学生再次深度细读文本。再次归纳总结出小孩有礼貌、热情好客、有教养。更为巧妙的是,于老师对一学生回答“从“未闻”这个词看出他很有礼貌”后,运用文言文的形式夸这位学生“甚聪慧”。相信老师这样的夸奖比直接说:“你真细心,或者你真会读书”要强得多!
2.于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文言文朗读的策略是什么?
观察表情朗读,这样的策略为后文有感情朗读以及理解文本做了很好的铺垫。对比朗读,让学生归纳出文言文比白话文语言简练的这一特点。并指出学习文言文要善于想象,为学生后来翻译课文不拘泥于课本打下了基础。同时,于老师还通过示范有表情朗读,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字的意思。师范读范背课文,学生轮流背诵,到最后的齐背,配上老师添加动作。这样就达到了熟读成诵,落实了背诵课文这一教学目标。
3.于老师进行的文言文教学,给你感触最深的是哪里?为什么?
这节课给我感触最深的地方:第一、是学生通过观察得出文言文和白话文的不同特点。对比我们的文言文教学,总是老师花费太多时间在讲解每一个字词的意思,学生背原文、抄译文,结果造成老师累,学生苦。上一节文言文课,感觉需要让学生掌握的东西太多太多,学生成了被动接受者。所以感觉很苦。自然也失去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第二、于老师设计的故事新编对我启发也很大,第一句话扩写用上外貌描写;第二句话扩写作用上动作描写;第三句话扩写则要求运用上对话描写。同时指名三位不同层次学生进行读写片断练习。于老师善于将读与写、读与说、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融为一体。极大调动了学生想象创造的积极性。这,才是真正的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