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苏东坡做过一段帮助皇帝起草圣旨的工作,后来他的接任者总是听人说苏东坡圣旨写得好,就咨询了苏东坡的老部下。
接任者:我写的圣旨真的比不上苏东坡的么?
老部下说:您和苏大人写得差不多。
接任者:那我差在哪里了?
老部下:您写圣旨要翻书,耗时较久,苏大人写文章一蹴而就,从不翻书。
接任者终于服气了。
写圣旨要引经据典,如果不能将典籍记在自己脑海中,写作时就无法信手拈来。
正如《认知天性》这本书所说:你要让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在脑子里随时待命,这样你才能在以后遇到问题时,思路清晰,并抓住解决问题的机会。
那么,一般人是如何记忆的呢?
02
回想我们的学生时代,老师会要求我们在课本或笔记本上记录满满的笔记。对于重要的课文更是需要我们一遍又一遍阅读,直至背诵下来。但是这些当时背得滚瓜烂熟的课文还有多少留在我们记忆当中呢?
当我成为老师以后,我仍然在用同样的方法。我不但在自己的书上记录了满满当当的笔记,还要求同学们也要做笔记。
但是,说实话,做笔记以后,我会认为自己已经记住了内容,但是实践证明,并非如此。上课时,我仍然需要通过看笔记才能把课程讲下去。
我们现实中用到的很多学习方法,大多是从别人那里学来的,而那些方法很可能只是个人的经验总结,并没有经过科学验证。
就比如刚刚提到的在很短时间内重复阅读、重复记忆的方法。我们之所以认为有效,有两个原因。一是这是我们一直都在使用的方法;二是因为重复了很多次,对文本足够熟悉,所以让我们的大脑产生了错觉,即我们已经记住了学习内容。
但是,华盛顿大学科学家在2008年的一项研究,则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科学家将大学生受试者分为两组,一组学生连续读两遍学习材料,另一组学生只看一遍学习材料。两组学生看完材料后,马上进行测试,则看两遍的学生成绩较好。但是,如果过一段时间再进行测试,则两组学生的成绩处于同一水平。
这说明,同一时间内重复学习,对于长期记忆收效甚微。
之后,科学家们采取了进一步实验。一组学生看一遍材料后,隔一段时间再复习一遍,另一组学生则只看一遍材料。过一段时间的测试结果显示,间隔看两遍材料的学生,成绩更好。
这说明,间隔学习比短时间重复学习,对于长期记忆的效果更好。
03
华盛顿大学的研究给了我们一个提示:不管是自己学习还是帮助孩子学习,不需要一次对一个知识点重复太多次。而是间隔一定时间后,通过检索的方式进行复习。
其实,学校课程中设置的单元测验、期末考试都属于检索。但是,因为考试会涉及到排名,会涉及到面子。所以给了学生额外压力。如果只把考试作为检索的方式,学习者正确看待考试,考试本身是能够大大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这也给老师授课带来启发。老师每次上新课之前,先复习之前的课程。复习方式不是老师自己讲解,而是通过提问请学生回答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去检索脑海中的内容,从而提高记忆。
相对于在书本上划线,重复阅读,考试、小测验等检索方式对大脑的挑战性更强,带来的学习效果也更好。
除了我们通常认为的考试,检索还有其它方式,比如有些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同学,喜欢就所学知识互相提问题,就是一种很好的检索方式。
再比如学完一篇课文、看完一篇文章、看完一本书、听完一节课后,过一段时间后,拿出一张纸做所学内容的思维导图,把能想到的内容全部写出来,直到再也想不出新东西。这也是一种检索学习。
04
《认知天性》第1章,可谓是为考试正名。下次再有人说“考试”的坏话,大可以拿出这本书,翻出这一章,告诉对方这是有科学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