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译文】
长沮和桀溺并肩耕地,孔子从他们那里经过,让子路去打听渡口在哪儿。长沮说:“那个驾车的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又问:“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长沮说:“他应该知道渡口在哪儿。”子路又向桀溺打听,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说:“是鲁国孔丘的学生吗?”子路回答说:“是的。”桀溺就说:“普天之下到处都像滔滔洪水一样混乱,和谁去改变这种状况呢?况且你与其跟从逃避坏人的人,还不如跟从逃避污浊尘世的人呢。”说完,还是不停地用土覆盖播下去的种子。子路回来告诉了孔子。孔子怅然若失地说:“人是不能和鸟兽合群共处的,我不和世人在一起又能和谁在一起呢?如果天下有道,我就不和你们一起来改变它了。”
【摘抄】
从这段对话可以看出,孔子当世名声已远传,但行为不为隐者们所认同,甚至出言讥讽,问个路也没人搭理,可见孔子周游列国的过程中充满了心酸和失落,长沮的回答是讥讽式隐语,认为孔子知道人生的渡口是知难而退。孔子的感叹充满了悲壮之情,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儒家的人生主旨是服务于社会民众,社会不好就去努力改变它,难道躲在深山野岭与鸟兽共处吗?都躲起来谁来改变社会现状,孔子不认同避世苟且求生的思想主张,所谓道不远人,远人非道。
【感悟】
人生太多艰难险阻,是知难而退,求个安生自在,还是迎难而上,勇登顶峰,就看各自的执念了;天下无道,不正是仁人志士大有所为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