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公众号:一个旅人的自画像
在工作中会面对很多困扰,但并非都是由工作带来的,心灵的困扰的根源于成长过程中的阻碍。对于人的成长,矛盾阻碍是必要的,这让人明白世界不仅仅是为他存在。然而成长中过度的且不计其数的不利因素,将孩子置于焦虑之中,但缺乏对焦虑的认知。
正常人际交往本身会产生一些倾向,如对抗、亲近、疏远。因焦虑而无安全感,感到受威胁的小孩,这些倾向会表现得极端。在成长中因焦虑而被极端化的倾向,会产生应对人和社会策略,即自夸、不合理的自谦、退缩等。在矛盾被化解以前,这些策略以自我欺骗的方式寻找补偿,形成一种模式,成年后被带入到工作中。
对于充满焦虑的人来说,一方面他们易受威胁、对外界的缺乏信任,难以产生“归依感”;另一方面,现代社会是高度竞争性的,如果有了“归依感”,意味着将自己投入竞争对比之中,不如人的感受,也会使他充满敌意。在这样的情境下,人迫切需要安全感、自信心;或者彻底远离压力来源,正是这种迫切性,使得不同倾向的人采取自夸、不合理的自谦、退缩等策略,避免与问题的本质——即内在真实自我的需求——正面交锋。
竞争性社会带来高难度的工作,对于成长过程充满有利条件的个体,工作能力上的缺乏、完成创造性工作的困难,本身会带给人困扰。除了这些困扰以外,焦虑型的人会感受到工作关联的强烈精神痛苦,如过度紧张、疲惫、衰败、恐惧、惊恐、焦躁、抑郁等等,同时无法区分工作本身的困扰和自己的心灵内困。
充分的自信心使人的易于战胜工作中的困难,但对于个体来说,自信心一般都是摇摆不定的,个体可能会在过分自信与毫无自信之间摇摆。然而对于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只有较少的人能给出合理的评估,一般情况下,不是高估就是低估。在不合理的评估之下,个体可能会表现出张扬的自大、雄心、攻击趋势,也可能表现出顺从、卑下的趋势,或者想要彻底逃离的趋势。
一、夸张策略
对于如何感受自己这个问题,其实大多数情况人们是不够明晰的。面对内外矛盾,有一部焦虑者为解决自信的摇摆,尤其是在自信心极弱的情况,使用的“完美自我”的形象蒙蔽自己的自卑,覆盖住了实际的自我,进而由“完美自我”产生优越感和征服欲望。这一部分人往往野心勃勃,怀有带着报复性的胜利欲,使用意志力攻击生活中面对的一切。
他们采取自夸策略面对工作,不管自身的真实天赋究竟如何,这部分人都倾向高估自己,于是他们极易陷入一种误区,即工作中他人做的任何事情,都没有自己的事情有意义,或者在同一份工作上,他人得到的结果理应不如自己的好。对于来自外界的否定,这些人会认为自己不被理解、不被信任,甚至将他人发自心底的建议当做恶意的指责。自夸者需要外界无时不刻的赞扬与肯定,来维持心底平衡,如果没有别人的称赞,他们会非常愤怒。
相应地,自夸者也难以对他人产生信任,对于自己的工作伙伴、生活中的同伴,尤其是同龄人,他们是蔑视的,虽然有时他们自己不会意识到这一点。这体现在,面对过去的先贤,他们会流露出崇敬之感;可是在面对身边的人,甚至同时代的佼佼者时,他们很难感到认可。
“高涨”的自信使这部分人过于相信自己的意志力,甚至有无坚不摧的自我感受,让他们需要“胜利”,来证明自己的聪慧过人,这种控制欲驱使他们去做一切别人不敢尝试的事,或者在任何事情上,他们都想做得比别人好。如果身边的人表示自己不会画画,那么他们很可能就会把学画画列入计划;如果身边的人会画画,他们则会暗自较劲,要画得更好。这种心态也会让他们在高估自己所解决的困难时,低估他人的困难。
这样的心态当然也会对他们自己产生困扰,出于胜利欲,他们对生活中的各方面活动都表现得极度积极,比如同时做一个完美的女人、家庭主妇、时尚达人、社交高手和工作能手,还要会写作、唱歌、画画、乐器等各种技能。这使他们的精力不可避免地被分散在大量的事项之中,所做的一切仅是被自己高估的浅尝辄止。这使他们在工作中,甚至生活中,没有真正的深度,也没有正确的虚心,无法在每件事上都达到他们想象中的成就,始终对自己的能力范围缺乏理解。
二、自谦策略
与高估自己的人相反,这一部分人表现出了看低自己的倾向,他们难以察觉自己的优势、难以发现自己是优于他人的,因此向他人屈服,依赖讨好他人。这部分人倾向于感到自卑、容易自恨,这是由“失败感”引起的,他们认为自己“胆小、无能”,对自己持鄙视的态度,当这种感受向外投射时,则会认为自己受到了他人的鄙视或否认。
自谦策略者对于工作难度一般采取过高估计,或者给自己预设过高的标准,在他们的感受中,这样的高难度、高标准是难以靠自己的实力去达成的,于是他们习惯于制定低目标,并贬低自己的工作所产生的价值与重要性,长期的自我怀疑和自我责备使他们倍感折磨,而自己的工作也不可避免地被内耗耽误。
“完美”也是他们的需求,表现在对自己的吹毛求疵上,这种无尽的自责使他们总是在自己的工作中找不足。然而在一些场合,面对自己完成得不错的任务,他们容易忽视掉自己取得的成果,或者自贬为不值一提,不需要加以重视。他们的注意力可能都放在完成任务时某一个细节没做好,在这种不“完美”上做过多文章,浪费自己的精力。
有时这种“顽固”的自卑会成为自己的牢笼,让人不敢往外跨出去,自认自己不可能超越他人。如果对工作业绩有追求,会让他们感到恐惧,并产生一种“我很自负”的负罪感。这一部分人期望依靠一个“最后的成就”解救自己,比如成为一个成功的作家,在达成这个目标之前,各种不尽人意的细节都是他们自我折磨的理由。而获得成就使得自己突破了“自己理应卑下”的限制,使得他们从心底抗拒获得成就,不敢让自己来到聚光灯的中央。
困难或者具有创造性的工作会给这部分人带来巨大的压力,使得他们陷入自我否定的混乱之中,很直接的表现就是被无限的杂念所困扰,自觉无能、无法投入在思考活动之中,将思维浪费在各种细枝末节的小事上,甚至烦躁不安,拿其他事情打发时间,以逃避真正重要的工作,并且沉浸在压抑的情绪中。出于这种原因,这部分人更乐意做“必需”的工作。
这一类人所持的基本态度如此,由确信自己“不够好”出发,让自卑和自恨限制住自己,并且对工作产生过高的估计,设定“完美”的标准,给自己压力,害怕做出行动,只能愿意完成“必需”、制订低目标,然后以“无能”自我折磨。
三、退缩策略
对自己的低估还会产生另一种应对工作生活的策略,即从生活中不被自己认可的那一部分活动中逃离出去。这是与压力分离的一种最彻底的方式,所使用的方法就是减少需求和降低希望,将不需要的事情都放弃了,看起来世故又圆滑,因此不少人认为这种逃离是“正常”现象。
这部分人遇到自己不能够适应的环境,会选择“忍受”,因为他们将自己的希望与期望压制住,并且本能的厌恶环境发生变化,将他们扔进焦虑之中。工作中不可避免的冲突也是他们所害怕的,有冲突意味着要有相应解决问题的能力,出于对自己能力的低估,他们产生拒绝展现能力的心理,因而将自己的斗志都扼杀掉,于是他们不断地躲开冲突。这就导致他们能够在情感上严格地与别人断绝关系,尽管外在相处还是平和的。
退缩的状态让他们很难快速适应高难度工作,在工作早期,这部分人也几乎没有任何成果,他们不会从工作过程中感到快乐,同时加重不自信,使自己更加情感封闭,不去接受从事的工作,成为恶性循环。
渐渐地,来自工作的压力成为一种束缚,他们渴望成为不被压迫、独立自主的人,将自己的圈子画小,在舒适的范围内工作,不去做无止境的改良。范围可以让他们对工作的严格标准降低,低的期待才能保证他们把想做的做完。若是不去设定一个自认为“合理”的范围,程度过高的工作会让他们感到被压迫。
这部分人可能忽略了现实世界生存本身的残酷性,只要工作无法带来范围内的舒适,他们便认为这是压制,并对“压制”有着强烈的厌恶感,在潜意识中不断进行反抗,比如在工作中变得没有精神、懒散、反应迟钝,或者将自己的注意力不断被打散在无意义的小事上,迟迟不愿开启工作。
这样的人不爱被困在他人的期待中,他们偏好自己独自做事,并且尽力减少自己的工作时间,甚至将生活标准制定得很低,只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在自由程度较大的环境下,他们才会从自己喜爱的事情上发现被隔离的真实自我,这种变化可以让他们成长,并且做出具有建设性的工作成果。但如果他们面临的是完全“压迫性”的工作,他们的真实兴趣无法被开发,则容易走向个人主义的极端,渴望并只会做与众不同的事。
小结
无论是在高估或者低估能力而产生的几种策略中,有一个共通性:他们都无法在工作中找到真正发自心底的需求,即真我的需求,而被征服、顺从、躲避的欲望遮住眼睛。这些倾向有时会带来严重的精神痛苦,有时也许并未被发现。总之,无法发觉真我需求的人很可能已经在工作中遇见困难,同时不断地将自己的精力浪费在精神消耗中,或者逃避去做与自己真实能力相符的工作。
人需要知道,在自己的工作生活中要与自己的真我产生连结,发现真我的推动力,而非对自己和环境产生错误判断,被“战胜”别人的欲望、顺从别人的自保和躲避困难的需求驱使,用错误的策略应对压力,这些反应机制都会阻碍人发挥自己的真实能力。如果在工作中感到消耗,甚至精神痛苦,可以做一个评估,这些困扰究竟是来自于工作本身,还是自己的精神内耗,在迷雾中分辨自己的焦虑来源,理解自己的困境所在。
虽然有效的改变是困难的,但还是抱着这种念头:在高度竞争的社会中学会容错,不用失败的经历限制自己,一边失败一边尝试。焦虑在过去的经验中产生,并且随着年岁增长,变得非常顽固,难以消解。个体要做的,则是在自己的内心中找到困境所在,缓慢调整应对困扰的策略。重新找到真我,将自己的真实能力发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