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中山小学 黄小海
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同侪教学法,学生先做第一次反馈,当正确率在30%~70%之间时,我们会要求学生开展小组交流,交流过后进行第二次反馈,再次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详见王者之声《同侪教学法》)。像这样的二次作答活动在第一次作答反馈与学生第二次作答反馈之间,我们教师可以做些什么呢?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我认为至少有以下三点可以做:
一、预制路线,重点突破。
当学生开展交流讨论的时候,教师可以深入到学生中间去听听学生是如果交流的,有好的想法,疑难的问题进行拍照留存,在后面的全班交流中可以进行展示汇报交流。但此时,教师如何更有效的深入学生中间则需要提前制定好课堂路线。有针对性的去倾听某个小组的发言,不能盲目的在班级乱走,乱听。
教师课堂路线第一站:后进生。学生涵属于班级里的后进生,课后翻看课堂数据时,我常常看到学生涵在二次作答活动中的两次反馈数据选择的都是“不会”这个选项,也就是说,后进生在第一次作答与第二次作答之间的学习活动中他的疑惑并没有解决。于是我加强了对学生涵所在小组的观察,发现小组成员虽然努力的在教涵同学,但是涵还是一脸的懵懂。由于涵的基础较差,学生的讲解他听不明白。导致后面小组成员也都不愿与他交流了,他就只能孤零零的听着小组其他成员在说着他根本参与不了的话题。这种情况,教师再不介入,涵的问题就一直不会解决。于是,现在只要是小组交流我都是第一个到涵这个小组去帮忙,或鼓励或直接引导,帮助他解决问题。
教师课堂路线第二站:优等生与中等生。这一站不需要花太多时间,他们的问题基本在组内就能够自己解决。教师只需要带着淘宝的心情,看看这些小组中是否有特别的做法,特别的想法,拍照收集即可。
二、温馨提示,积累经验。
当设置的课堂任务对当前学生来说太难,学生的正确率偏低时,教师可以在学生交流前提供一些小提示,帮助学生思考交流,积累活动经验,感悟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本周学习分数乘法,我设置的一个反馈问题,学生的第一作答正确率只有34%。
说明班上大部分学生对这题都存在困难,对于分数的学习,学生可以联系之前学习过的知识也可以通过直观的图形帮助理解,于是我给出提示1:尝试画出线段图,发现数量关系。提示2:也可以尝试将分率换成整数倍理解数量关系,如将想成3倍,将想成2倍。给出这两个提示后学生交流后正确率提升到了80%,再挑改变答案的学生回答改变理由时,学生就提到:“原来的关系有点弄不清楚,后来换成整数倍之后,因为3×2就表示茶花是玫瑰的6倍,那么×也就是表示茶花是玫瑰的几分之几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累了将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来帮助自己理解的学习经验,为未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当然,这个提醒未必一定是来自教师,教师可以在学生小组交流前进行全班交流,随机挑些不同选项的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在全班性的交流思考过后再进行小组内的交流,学生同样也能够获得正确解决问题的思路灵感。
三、改变位置,制造冲突
有时,课堂中的数据正确率与错误率接近一半,从班级整体来看,存在着两个“势力”均等的两个阵营,但是从小组的角度来看则未必是这样。比如在这个反馈活动中,全班学生的反馈数据是选择1的42%,选择4的43%,选择其他的有15%,对错几乎对半,
但是我们看小组图,就会发现第1组和第3组全都是选1,第2组和第9组全都是选4,那么这4组中小组成员的观点都是一样的,交流时就不存在矛盾冲突,不利于他们深度学习。
因此,课堂上,我们可以将第1组与第2组交换一部分学生,第3组与第9组交换一部分学生,这样使得每个小组中都有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思考,从而促进交流效果的提升。
教育家杜威说:教师所要做的事,是使每个学生有机会在有意义的活动中使用他自己的力量。那么在二次作答中间,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努力挖掘出学生自己的力量,使他们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我们设置的有意义的活动中去。相信在不断的实践,反思,积累中,我们的教育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