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意识去训练思维,是一件有效的事儿。科学训练思维能力早已不是什么稀奇事,而是很普遍的一种行为了。许多大学开设有创新设计课,核心内容是锻练适合创新的思维模式。从大脑生理机能到思维的发展过程,再结合创新技法的一般步骤,对学生进行培训和引导训练。所以读《批判性思维:反盲从,做聪明的思考者》这本书的时候,有一种熟悉感扑面而来。其实这本书的理论性讲得非常好,一个小缺点是没有太多实际案例,所以煸动性、带动性、启发性、共情性都少了点意思。
书中强调的30天行动,其实是指对思维认知方面的逐步深入。对于认知上的东西,如果缺少具体的行动去支撑,只能说效果会大大减弱。而书中只提供了理论,没有附加有效的训练行动。也许你可以自己开发训练课程,但是难度比较大。因为将强大的理论体系储诸事实行动来开展训练及课程的话,这个开发项目难度太大。理论必须接合实际,这样才不会空洞。不管你怎么强调思维的魔力,我都觉得不为过,但是思维是飘缈如烟的,很难去全面掌控。且一个人有情绪,有误区,还有很强大的社会关系上的影响以及负面因素,每个人其实都很不容易的。我们总是说情绪不是开关,说开就开,说关就关。思维又何其不是呢?
思维之所以给我们惹麻烦,因为我们经常:头脑不清醒、混乱或者很困惑;过早地下结论;没有听懂别人的言外之意;问的问题模棱两可;做出毫无根据的假设……
病态的思维有多么荒谬,回规理性,跳出自己主观上的小圈子、大误区是个关键点。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作为行为人,明知道自己的行为可能是错误的,明知道有些话是不该说的,明知道发展下去也是没有结果的……但是我们就是回不了头,收不了手。我们是被错误的思维模式裹胁了。
人类的头脑天生就讨厌改变,尤其讨厌被逼着用于己无利的方式看待自己。我今天还询问一个同事,有没有想过在现在的岗位上呆几年?他的回答是,你想那么多干嘛呢?不累吗?有些东西又不是你主观上能控制的。你左右不了它,想那么多有好处吗?比如……我问他不需要做长期规划吗?他说你规划有用吗?面对现实吧。我当时想,就算你不能左右某些事情的发展,但是你做出规划,再根据规划去调整自己、改变自己,多做一些准备是对的吧?我没有说下去,因为在当时的语境中,我是一个失败的案例。我提出了自己的预期,想要根据自己希望的结果去发展,但是势弱无力的我没能出圈,而且遭遇了不好的对待,简单点说就是被冷遇了。在他的眼中,也许我的当下就是一个笑话吧。但是我知道,我为此做过的调整和改变,以及为了这些做出的准备和行动。虽然仍然看不见光亮,但是我觉得自己在某些地方,收获了很多有用的东西。当然这些东西,是不能分享不出来的。
我们需要一种批判性的锐利思想,帮助我们反抗自身那种盲目向他人寻求认可的力量;
估计我对他复述这句话,他也听不进去的。我们总是习惯于呆在自己的舒适区,慢慢熬自己的日子。其实这样想这样做也没什么大错,但是敢折腾的人,才能看到更多的风景吧。
我在2020年换了三份工作,虽然这份折腾并没有看到什么美丽风景,但是这样的经历,给了我不少成长。
讲真话,每次换工作都是一次成长。
理智的人会用理性标准来评价推理。一旦你吸收了这些标准,并将其明确地运用在自己的思维中,你的思维将变得更清晰、更正确、更精准、更相关、更深邃、更开阔、更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