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罗德,65岁,刚退休。
收到患癌症朋友奎妮的信,步行穿过英格兰,只为去看她,这就是他的朝圣之旅。
这一路没有离奇事件,一路伴随他的是他对一生的回忆、步行对他年迈身体的折磨及偶尔遇见的一些人。
旅程的平淡正如他平凡无奇的人生,但却让人莫名的感动。
也许感动人的,埋藏记忆的,深深怀念的,从来不是什么大事件,而是我们忽视不见的细微事件,存在时细微至察觉不到,失去时,突然想起却痛彻心扉。
就如文中奎妮死时,让她面带微笑离去的是她听见爸爸的叫声,蹦蹦跳跳去找爸爸那个儿时普通的再也普通不过的场景。
哈罗德收到信,最初是想回封信,在邮寄回信时,走过了一个又一个邮筒,直到遇见一位侍者女孩子,她的话促动他要去步行,只要步行去看奎妮,奎妮就会有盼头,就会存活下去。女孩说“我们都不趁着现在偶尔疯狂下,日子就没什么盼头了”。
哈罗德的日子本就没有什么盼头,年幼时被父母抛弃,自己艰难独立,与儿子关系恶劣,儿子自杀,与妻子分居二十年,与妻子平时只停留表面言语交流,日子盼头在哪里?
我更相信促使他走的,不是他以为这样可以拯救奎妮,而是他对压抑已久的生活反抗,对无力改变现状的一种逃离,也许是对循规蹈矩的一生仅有的一次任性,也许孤独总要有个契机去释放。
这个旅途,他对于与妻子、儿子,对自己的重新认识,更多来自于自身的反思和忏悔,并没有外力。也许只有跳出原有的圈子,才能看到更多。
他一直努力回避的现实是期待从妻子那得到协助和温情鼓励的日子早就一去不复返了,然而随着旅途的推进,他终于意识到自己执拗、一些误会等等,导致夫妻隔阂至此,彼此孤独的相处了二十年。
学会放下,学会释怀,学会宽恕,正如奎妮临死所想,她触碰过生命的实质,也曾经游戏人生,终于有一天,我们都将关上门,把一切放下。放下,才能珍惜所有,才能更好的与自己,与他人相处。
哈罗德通过与旅途中遇到的一位绅士对话,感悟那些所谓的精英也是内心深处背着包袱,有时他们需要付出简直不为人道的努力来扮演正常,每天都要装,还要装的稀松平常,那种不为人道的孤独感。也许,孤独是人的宿命,学会接受,不要对抗,也不要视而不见。
哈罗德最终完成了旅程,完成了自身的救赎,也对自己的生命作了一次升华,夫妻经过分离反而和好。
他这种毫无逻辑的,一次旅程,也遭遇了一些追随者,为何追随,也许正如文中所说,或许这世界所需要的,少一些理性,多一点信念,有信念才会做世俗人眼中的傻事,才能释放自己的心灵,才能开阔眼界,才能更好认识生命和自己。
哈罗德认为自己不过是个退休老人,收到了一封信,为了一个愿望而上路,如此而已。是的,如此而已的简单事又有几人做到?
这本书最让我感动的话是,给予和接受都是一种馈赠,即需要谦逊,也需要勇气。你看,从来不是单方面的事情,是双方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