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有效策略研究主题研修第二阶段活动继续在城关一中举行,这一次是六位老师同一主题下的展示课,六节课各有精彩,但也美美有共。
一、活动情境指向生活
对于语文课堂上的活动情境创设,原本我是有些排斥的,听得多了,读的多了,慢慢开始接纳,甚至能找到说服自己设置情境的很多理由。
语文湿地有一句话说的很好:语文是写给生活的情书,是条最终流向生活海洋的河流。怎样能让我们的语文,钟情生活,指向生活,流向生活,课堂教学,责无旁贷。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功利一点,创设情境:课本剧,公众号推送,品质朋友圈发送,这些都是语言文字在生活中的真实运用,也应该是语文学习的起点和归宿。课标中也明确指出,核心素养的落地与提升,要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料,体会规律,培养能力,涵养思维。还有,我们大部分的常态课,都是老师的独角戏。不是学生没有思考,而是没有表达欲望和兴趣,讲述和无品质的发问是很难触动思维的。所以,情境创设要有,而且一定要指向生活,指向学习者当下和未来的生活。
而且,任务情境创设还促使教者去思考编者的意图:这一篇与单元,初中教材的关联;这一篇与这一类,与整本的关联;这一篇与核心素养提升,与立德树人的要求,与学生生活及成长的关联。比如《诫子书》一篇,编入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当中,如何理解题目中“子”的含义,除了教材注释里明确的诸葛瞻之外,可不可以理解为编者以此来告诫正值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之初的少年们呢?告诉他们要立志,要求学,要惜时,要以“静”来荡涤内心,以“俭”来断舍身外之物。所以,读写融合的任务情境,设置成写一封回信,替诸葛瞻写给诸葛亮,自己写给父母,表达感激感恩,言明感悟理解——如此,指向生活,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延展深化阅读,蛮妥贴的。
欣喜的是,今天的六节课,大家都有了任务情境的创设意识,而且大多都指向生活,还很适宜。
二、支架搭建指导实践
这一次的六节课,老师为自己的课堂主问题搭建了读写支架。
最常见的是范例引导。卢方红老师在《愚公移山》课本剧第一幕中,示例补全剧本;在揣摩愚公,智叟心理活动时,口述的一段示例。晏绪娇老师在《植树的牧羊人》中提问“植树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就示例了“人变了”。王亚娟老师更是示例了“我从…… ,看到了一个……的刘姥姥”一组来小结,让学生明白如何多角度全方面去分析人物形象。
次之,是思考视角的提示。晏老师就在学生点评批注时,给了从“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反复出现或结构相似的语句”这些视角提示,效果就是晏老师自己说的“学生回答根本停不下来”。
为什么要搭建读写支架,是因为任务目标与学生的认知理解有距离,有落差,需要给方法,补知识,指路径,设台阶,搭梯子,让学习拾级而上。王亚娟老师在《刘姥姥进大观园》中,设置了用表情包的去理解“众生笑态”,无疑是降低了理解难度,加上老师的范例导引,还拓宽、延展了学生的思维,让语文与生活融合起来。杜萍老师在写诗环节,为什么学生能很快写出精彩的诗句呢,就得益于预设的前半句,“牵牛花开放了,月光照在地上……”解了写作之万事开头的“难”。
当然,还可以以评价标准,知识小贴士等方式搭建读写支架。就像读文言文之前,大家都会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出文言味儿一样,就是很实用的朗读支架。还有,有老师质疑杜萍老师直接出示“联想和想象”知识卡片,我倒觉得,对于新知的学习,也未尝不可。
不仅如此,整节课情境任务的设置也应该是梯级层进的。像卢老师那样“理剧情,补剧本,议角色,写荐词”,从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到分析、揣摩人物形象,再到感悟精神品质,理解寓意,水到渠成;像晏老师“探其身份,寻其事迹,悟其精神,扬其美德”这样推进,学生最后颁奖词的书写,同样精彩纷呈。再如石老师和杜老师都以“读—品—写”架构课堂,“读”为“品”搭支架,“品”为“写”打基础,相互促进,也相互成全。
三、读写通融旨在提质
第一阶段小组课例交流之后,我们选了石老师和杜老师代表我们组出战。其实我们小组十位老师,都有各自的优点:像朱洁老师,陈萍老师,刘仍丽老师,华娜老师虽年轻却积极上进,课例三五次修改,精益求精。在教学上已经崭露头角的刘囡老师,时革新老师,陶士林老师,宋成刚老师无论是交流还是课堂点评,都有自己的思想和理解,并且颇得大家认可。我们这次的主题研修下的国培项目,虽然时间短,活动相对密集,但之于各位老师的进步成长,依然是可喜的。
从老师这个层面上来讲,首先是读写融合意识明显增强。我们听到的六节课中,不仅有基于表达需求的阅读,如《愚公移山》的完善剧本,补白心理;《植树的牧羊人》的点评批注;《诫子书》里的写回信等,让阅读有了质的飞跃。还不乏基于阅读涵养的表达,同样也是精彩纷呈:像《植树的牧羊人》课堂上的颁奖词,还有《诫子书》里学生的解读,亦或是《天上的街市》里学生补写的诗句……
其次是各位老师的备课思路愈发清晰。所谓理越辩越明,这次说是指导,其实是和石老师,杜老师在交流研讨,这期间,我明显感觉到他们在预设教学思路上的渐次清晰。尤其是杜萍老师,之前选的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已经成型,可考虑到学生已经上过,再开发写作自己拿捏不住,在接到任务后又另起炉灶,选《天上的街市》一篇来教,三天时间,要完成设计、试讲、琢磨、升级的过程,再呈现给大家,确实很艰难。再加上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孩子不舒服,自己又着急上火的,这种敬业钻研,心疼之余更是敬佩。还有我的同学卢方红老师,也遭遇同样的困境:她起初选的是《湖心亭看雪》,九年级的孩子早已上过,于是带着九年级的她选了八年级的《愚公移山》一课,周三中午她拿给我看的初稿,还是有些让人担心的,但交流之后,周五呈现的课思路却十分清晰。
再者,在和老师们交流的过程中,明显感受到他们在教学实施中的思考多了些。对于学情,他们有贾岛的“推敲”之思,反复比对,以学定教;不仅如此,还在充分预测学情的情况下,琢琢磨磨,优化自己的教学设计。记得石老师在试教之后,觉得自己的孩子在理解《诫子书》的内容上有些吃力,对预设问题提出了质疑,我建议他搭建阅读支架,提示理解视角,他课堂上并没有改动PPT,而是把巧妙地用板书引导学生厘清立志、求学、惜时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教学智慧,在其他老师的课堂,也是频频出现。像晏老师和学生的交流,师生同为学习者,杜老师和学生的互动,先生之范儿清晰可辨。
我所言之“提质”,受益者更多的是学生,好的课堂是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道场。
从这六节课看来,语言运用的场是有趣的,积累,梳理,整合这些活动,学生是主动的。在交流环节,我看到不少学生的手,一直高高举起,对于众目睽睽的课堂,孩子们依然有表达的诉求和欲望,真的很可贵,很难得。当然,这得益于有效的课堂教学环境:有效的课堂,能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有效的交流沟通,能促使学生形成个体的语言经验,能让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提升,这六节课,我们听到不少精彩的表达,点亮课堂,彰显有效课堂环境下思维的敏捷,灵活,独创和深刻。与此同时,我们也十分欣喜地看到,语文核心素养提升之径上,有香有色,有花有果。七年级学生写的颁奖词,对《诫子书》的理解,补写的诗行,都是可圈可点的。
教若此用心,学如此扎实,本就扎实推进的旬阳市初中语文好课堂建设,有这一批种子老师加持,借助本次国培项目,聚成一团火,散做满天星,着实大有希望!旬阳初中语文教育教学质量的佳绩再创定然可待!
回望“任务情境指向生活,支架搭建指导实践,读写融合旨在提质”三个标题,既是对第二次线下活动的纪实,也是本次活动的状态,更是对我们深爱的语文教学的期待——还是那句老话,我愿意和诸君一起!
其实,我的这些思考,有一个很官方的题目,叫“深耕教材融读写,素养提升在课堂”的,想了想,是一些杂思,不必正襟危坐,那就和我的学生同题,写一篇题为“这也是收获”的作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