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然坚持读书打卡第34天《尊重与希望》P205-212 2019-4-1
持续合作的邀请
晤谈开始时,SFBT咨询师要观察与思考的是自己和当事人之间所建立的咨询互动关系和共同理解基础,进而贴近当事人的状态来与之互动。
针对当事人来谈的个人状态,常见有三种情景:
第一种,当事人是自愿前来寻求服务的,在晤谈一开始便对晤谈有着明确的需求,也可以和咨询师一起很快的界定出所在意的议题,或开始发展出希望的未来图像。此时,咨询师需要提醒自己,记得配合上目前当事人愿意解决问题的高度动力,而非以所学各种特定阶段理论来思考当事人,而拖慢了当事人的前进速度。
第二种是当事人与咨询师可以一起界定出在意和困扰之处,但是却无法确认出当事人在建构解决之道中所扮演的角色。SFBT咨询师会试着尊重当事人的观点,同时将晤谈焦点从那些令当事人困扰的人物,转回当事人自身,并通过SFBT问句,邀请当事人从问题式谈话转移到解决式谈话,例如:
"你很希望你的孩子能乖乖的自觉的读书。什么时候孩子能自觉地读书呢?"
"你曾经做了什么帮助他养成自觉读书的好习惯?"
"当她不自觉读书时,你曾经做过什么处理,比较能让他愿意再次自觉读书?"
若当事人人不愿意接受邀请,咨询师可以定期的询问下列的问题:
"你希望我可以如何帮你,才会对你是有帮助的呢?"
如果当事人一直沉浸在困扰里,咨询师则可转向"应对问句":
"这么长的时间面对婆婆的挑剔,你是怎么熬过来的?"
"你是怎么支持自己走了这么艰难的一段路?"
第三种,当事人没有兴趣和咨询师一起工作。咨询师仍然采取着未知的态度以及身后一步引导的方式来与当事人工作,并抱持一贯的态度:
*任何当事人对自身及所在环境的知觉,在当的参照架构之下,都是有其道理的。
*相信当事人是有能力精确的觉知周遭的一切,并且对他们的知觉进行有意义的陈述。
*信任当事人是有胜任能力的,即使他们所告知的观察是一下子令人难以置信的信息。
这时,SFBT咨询师的工作即是,针对当事人尚未让咨询师理解的知觉之处,尊重的提出问句,让当事人有机会向咨询师负责任地解释个人知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