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灵养……

在中国传统中,虽然有很多神仙活跃在宗教的世界里,但是,若论接受程度来说,观音菩萨应该就是最普遍的信仰。无论你信仰什么宗教,无论你在社会中身处什么地位,好像都能信仰观音菩萨。观音崇拜,已经不是一个宗教问题,而成了一个社会文化现象。人们心中都有一种普遍共识,观音是救苦救难的化身,对人间世界的痛苦充满了同情和慈悲。菩萨保佑你,甚至都不管你是好人还是坏人。每个人都可以像《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每当筋疲力尽、走投无路的时候,跑去乞求观音菩萨的保佑。好像在他那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也永远不会被拒绝。

观音的这种文化共识是怎么形成的?观音为什么这么盛行?答案就在这本书的副标题里:菩萨中国化的演变。

我们知道,观音是随着印度佛教一起来到中国的。如果我们往前回溯千年,会发现佛教经典中最初的观音形象跟今天我们印象中的观音非常不同。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如果你去观音的故乡印度,不管是塑像还是壁画,观音的脸上在笑容之外总还带着几缕胡子,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男性神灵。就是在中国,如果你去看唐代以前的寺庙,观音还都是以男性的面目出场的。但是今天,人们似乎已经不记得观音的本来面目了,观音菩萨彻底变成了女性。

还有一个变化也很重要,在印度佛教的经典中,观音不只有一个固定的身份、角色,在不同的佛教经典中他有各种各样不同的面貌。有时候不过是释迦牟尼佛身边的侍从,有时候又变成了普度众生大戏中的主角,而今天观音面目已经非常清晰。从男性到女性,从面貌各异到面目清晰,观音的变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传到中国之后,经过中国文化漫长的改造才完成的。我们对观音的文化共识,观音盛行的原因,也都必须要回到这个过程中才能解释清楚。

观音信仰这么重要,但是在这本书之前,竟然没有一部专门研究观音的著作。所以我们本期要讲的这本《观音》一出现,就立刻成了这个领域最重要的一本书。作者于君方教授是国际知名的佛学专家,她曾经在抗战时期随着外祖母一起从华北逃到华中。在路上,她的外祖母每天早上都会给观音上香,还要念《大悲咒》。也正是这段经历,让她对观音菩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深刻体会到观音菩萨在中国人生活世界中的重要意义。后来,于君方教授一直在美国求学、教书,研究宗教学,并在1999年当选美国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于教授写《观音》这本书花了十几年时间,考察分析了来自佛教经典、寺庙造像、古典小说和传统的画像等不同领域的大量资料,勾勒出了观音一步步中国化的进程。

一边是佛教思想在中国传播,另一边是中国文化强大的接纳能力对它进行改造。你会发现,两种不同的文化相遇之后,会不断地催生有趣的化学反应。首先,文化的交融会熔炼出两种文化的交集,也就是最符合普世人心的那个部分。不管观音开始的时候是不是多面的,又经历了多么复杂的变化,他总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不变的点,那就是大乘佛教普度众生的慈悲。而正是在和中国文化的碰撞中,观音身上的这个核心特征才被抽象出来,观音才能够脱颖而出,才能这么盛行。

第二,在文化交融中,观音身上原本属于印度文化特色的东西都融化了,剩下的素胎,被涂上了新的中国文化色彩。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观音形象的可塑性特别强。一旦你想要依据佛教经典,具体确定观音是什么样的,就会发现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正是这种模糊不清,让观音菩萨具有了强大的适应能力,能够随着中国文化的要求,作出各种改变,满足不同时期的心理需要。观音菩萨逐渐中国化,变成家喻户晓的女性神灵形象,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其实就是一步步贴近中国人的生活,满足中国人心理需要的过程。

在下面的解读中,我们就先回到佛教经典,去看看观音菩萨的本来面目,了解一下这位神灵有什么独特之处,是什么让他成为中国人心中无所不能、有求必应的,最亲近的一位神仙。然后,我们聚焦在观音变化的两个关键节点,看看中国人对他进行了怎样的改造。第一个是历史上最著名的观音菩萨的中国化身——妙善公主的故事,来说明在观音菩萨中国化和女性化的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变化,沾染了多少中国文化的痕迹。第二个我们讲一下观音的道场——普陀山,探究这个小岛是如何随着观音中国化的进程,从一个道家的仙山,竟然变成了全世界公认的观音居住的道场,直到今天仍然香火繁盛。

第一部分

我们先来看看观音的本来面目,也就是佛教经典对观音的描绘。佛教依照拯救世人的根本目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这里的“乘”你可以理解成运载的工具。佛法就像船一样,能够拯救世人脱离苦海,到达清净的彼岸世界。小乘意味着这个船比较小,所以它追求的是个人的解脱和成佛,其修行的最高阶段是阿罗汉。而大乘佛教追求普度众生,菩萨就是大乘佛教普遍信仰的对象。菩萨不像阿罗汉那样追求个人的解脱,而是发誓要救助一切众生。因此,在众生成佛之前,虽然菩萨的修行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但仍然选择留在世间,亲近世人。只有等到天下所有的人,都脱离了苦海,修行成佛之后,菩萨才会放心的自己去成佛。我们有时候会看到寺庙的匾额上写着“慈航普度”,基本上就是信奉大乘佛教的寺庙,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大乘佛教中有很多菩萨,比如我们熟悉的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弥勒菩萨等等,分别代表不同的内容。然而,其中最为广大信众接受,成为遍及全球的信仰的只有观音菩萨。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观音身上有哪些特质让他能脱颖而出。

观音菩萨的“观音”这个词是由梵文翻译过来的,有时候又翻译成观世音,两种翻译的含义都是一样的,意思是“观世间音声者”。也就是说,观音菩萨能够时时刻刻倾听到人世间所有向他乞求哀告的声音。这也符合佛教经典中观音菩萨的形象。在佛教中,观音是充满慈悲的救助者,任何人只要出声向他求救,他都会立刻现身,把人从苦难中拯救出来。在较早的提到观音菩萨的《法华经》里,观音能够救度世人免于七种危难。其中包括,遭遇大火的时候,只要心中能够默念观音菩萨的名号,大火立刻就会熄灭;如果驶入江海,遭遇风浪,观音菩萨能够保佑人安然驶出风暴等等。与此同时,观音菩萨还能够保佑人解脱贪、嗔、痴三种毒害。更有趣的是,《法华经》中记载的观音还能够让不能生育的妇女生儿育女。其实,在这些描述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出观音中国化之后的各种形象元素了。观音能够让人生儿育女的形象慢慢地就变成了我们日后很熟悉的送子观音的样子。这不仅成为中国传统中观音菩萨主要角色之一,也让观音成了唯一主管生儿育女的神。而保佑人在大海上平安航行的能力,就很容易和沿海地区的妈祖信仰结合,让沿海地区的中国人更容易接受观音这种外来的信仰。所以说,在两种文化交融的过程中,就能把这些最基本、最容易发生连接的元素给碰撞出来。观音在中国的各种化身,都是这些元素被放大的结果。

当然,观音被普遍接受,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他能听到所有人的声音,要救助所有人。所以他是老百姓最容易见到的神,他跟普通人建立信仰联系,不受任何限制。为了给世间说法,拯救大众,观音无论在佛经的记载还是在民间传说中,总是经常现身在民间。在《法华经》里,观音现身会随着具体情况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面貌,这在佛经中被称为“化身”。《法华经》记载了观音菩萨的“三十三种”化身。这些化身里面,有时观音现身成僧人,有时则直接现身成女人。比如著名的马郎妇的故事,就是观音菩萨最著名的女性化身之一。

据说在公元817年,也就是唐朝年间,陕西出现了一个非常美貌的卖鱼的女子,很多年轻人都被她吸引想娶她为妻。于是,卖鱼女说,如果谁能够在一夜之间记住《普门品》这部佛经,她就愿意嫁给他。到了第二天,有二十个人通过了考验。卖鱼女又说,她只有一个人,不能同时嫁给二十个人,那么谁能在一夜之间背诵《金刚经》,她就嫁给他。结果,仍然有十个人符合标准。最后再次提高了标准,要求追求者们在一夜之间背诵《法华经》,结果这次只有一个姓马的青年符合了要求。于是,卖鱼女就答应嫁给他。但是,在婚礼这天,美丽的卖鱼女突然生病,而且婚礼一结束就去世了。在她下葬之后,有位僧人来告诉镇上的人,其实卖鱼女就是观音菩萨。观音化身美丽的女孩,不仅是要依靠这美丽来吸引人记诵佛经,更重要的,是要在婚礼之夜生病去世,让世人理解到,这些美丽的外表,其实都是虚幻的,人生原本追求的种种目的,其实也像这场婚姻一样,只不过是刹那间的一场梦而已。

观音变出各种形象,都是为了宣扬佛法的方便。所以,是男是女对于观音来说,并不重要。信仰观音的佛教徒也不必执着。但是,当观音的这种特质,遇到中国文化传统的时候,观音可以化身成女性的这一部分,就被逐渐放大了。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中国自身的传统中一直缺乏女性神灵的形象。儒家传统不用说了,不信鬼神,所以没有能够让人乞求祷告、满足愿望的神灵。而其他包括道教在内的各种信仰,几乎都没有女性神仙的角色。这一点,我们只要回想一下《西游记》大概就可以了解了。《西游记》里,除了那些面目不清,像群众演员一样的仙女和取经途中遭遇女妖怪,真正算得上女性神仙的大概就剩下王母娘娘和嫦娥了。嫦娥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基本上也没听过有什么法力,能够满足人的愿望。王母娘娘几乎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唯一比较重要的女神。

王母娘娘的形象来自汉代出现的西王母的神话故事,据说居住在昆仑山,是上古神话中的掌管婚姻、保护妇女的女神。直到今天,还有很多地方在供奉西王母。但是,西王母的信仰虽然断断续续延续到现在,却始终有着各种限制。其中包括法力的限制。西王母掌管的事情有限,让她在很多领域都没办法现身。其次还有地域和阶层的限制,使得她没能成为遍及中国大地,历久不衰的信仰对象。

这些方面,观音都截然不同。观音充满慈悲,任何人只要出声求救,他都会现身,完全不在乎求助者的出身、性别,甚至是求助者个人的道德品质。这种完全不在意道德品质,普遍救助一切人的特点,对于中国人来说是非常陌生的。所以,观音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崭新的神灵,他的出现填补了中国宗教中的一处空白。各个阶层的信众,因为观音的一视同仁,对他充满信任。观音之所以这么快就能被中国人所接受,就是因为,没有任何一个本土的神仙和他类似,他是一个特别新奇的神仙形象,对中国人充满了吸引力。又因为观音本身可以化身成各种形象,能够变成女性的观音菩萨恰好填补了中国神仙家族中缺乏女性神灵的空白。越是独特的越容易让人记住,填补空白的女性观音菩萨,慢慢就变成了深入人心的形象。

第二部分

我们在第一部分了解了观音菩萨本身的特点。在佛经中,观音菩萨的意思是普遍倾听世间一切向他哀告的声音,救助大众脱离苦海,到达彼岸世界。观音菩萨有很多神奇的法力,还能变身成各种样子。这些都让他成为中国文化中从来没有过的一种神仙,被中国人接纳。然而,一旦观音获得了接纳,中国人就开始以中华文化的模式来看待和理解这位菩萨了。最能体现这种接受过程的,就是我们下面要讲的,妙善公主的故事。

中国的神话人物,往往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他们都是有名有姓,生活在特定的年代和地点的人物,最有名的像关公、济公活佛。我们其实都知道他们出身哪里,出生在何时。很多时候,人们会在神仙生日那天,来祭祀他们。就连玉皇大帝、财神爷,民间传说中也都有他们的名字和生日。观音菩萨要想能够成功的中国化,进入到中国人的神仙队列之中,有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要通过各种神话和传说,让这位原本超越时空限制的神仙,转变成为具有中国名字,有确定的出生地点和时间的观音菩萨。妙善公主的故事就是这个转变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故事。

我们先简单讲一下这个故事。相传妙善公主是妙庄王的第三个女儿,自幼就喜欢佛教,天天读经参禅。到了结婚的年纪,妙善不愿结婚。妙庄王因此大发雷霆,把她囚禁起来做苦工,然后,又把她派往白雀寺接受更多的考验。没想到妙善一心向佛,非常坚定,妙庄王一怒之下烧毁了白雀寺,杀了五百名尼姑,也以不孝的罪名处死了妙善。

后来,妙庄王身患重病,无药可救。这个时候,妙善变身成一个僧人告诉他,世间只有一种药能够救他,那就是要找到一个从来没有发过怒的人,以他的双手双眼调制成药。这个僧人还告诉妙庄王应该去哪寻找这个人。后来妙善就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的双手双眼献给了自己的父亲派来的使臣。妙庄王痊愈之后,带领皇族浩浩荡荡去感谢自己的救命恩人。到了那里,立刻就认出了自己的女儿,顿时满心忏悔,国王和所有的皇族当下就皈依了佛教。此时,妙善公主现出了真身,她就是千手千眼的观音菩萨。

妙善公主的故事是中国传统和佛教传统结合的产物。这两种文化传统之间的包容和妥协,常常是通过传说故事完成的。每天听本书曾经解读过一本书叫《三生石上旧精魂》,就是讲了好多类似的故事。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这可以说是中国文化改造外来文化的一种惯用的方法。那么这个故事对观音做了哪些改造呢?

在妙善公主的故事之前,虽然也有记载观音菩萨变身成女性,出现在世间,但是以前的故事里,观音即便是女性也是僧人的样子。只有在这个故事里,直接指出,观音菩萨原本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少女,在人间度过了一生。故事里,妙善公主虽然一心向佛,然而一直都没有真正出家。这种修佛的方式,和宋代开始出现的在家居士的生活方式几乎一模一样。这些居士大部分都是女性,她们是像妙善一样,是虔诚的佛教徒,并且在世间的所作所为也都是和佛教徒一样,唯一不同的就是他们都没有真正的剃度出家。

妙善公主的故事在宋代开始流行,符合了这些在家修行的居士的需要,等于是给她们的这些修行方式给出了一份证明。既然观音菩萨都是这样修行的,那么,我们这么做当然也是合理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妙善公主的故事,是为了满足中国信众的需要才产生出来的。但是,其中也蕴含了许多的来自佛教的因素。最明显的就是故事里人物的名字。妙善和妙庄王的名字都来自《法华经》,并且,《法华经》里面的妙庄严王和妙善公主的父王一样,都对佛教怀有敌意。有些故事中还提到了妙善的姐姐妙颜和妙音的名字,同样都是来自佛教的经典。除此之外,故事里最奇特的地方,是妙善公主把自己的双眼和双手献给父王。

在佛教传统中,布施,也就是把自己所有的东西送给别人,是菩萨的善行之一。布施做到最极致的地步,就是把自己的身体作为礼物,赠给世人。佛经里面常常可以看到,释迦牟尼佛或者是各位菩萨不断应别人的要求,割舍自己肉身的故事。然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其实是反对随便破坏自己的身体的。儒家的《孝经》里面就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李时珍在他的《本草纲目》里面就明确反对人的身体某些部位可以用来治疗疾病,在他看来,这就是庸医用来愚民的办法。但是,舍身又是佛经中明确记载的正统的菩萨理想,是很多佛经特别颂扬的主题。即便是中国化的观音菩萨,好像也无法回避这件事。妙善公主的故事把这两种传统结合在了一起。

佛经里面的舍身,都是把身体舍给芸芸众生,而妙善则是为了自己的父亲献出了身体。因此,舍身这个主题就披上了儒家孝道的外衣。舍身救父使得舍身这件事因为孝顺的关系,变得没那么难接受。这样一来,既保留了菩萨传统中的高尚的行为,又给这种行为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寻找到了一个合适的位置。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观音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做出的改变,其实是为了能在保持佛教原有色彩的情况之下,更好地符合中国人的需要。

妙善的故事,在宋代就已经出现了,但是,直到明清,才真正变得家喻户晓,尽人皆知。虽然故事里没说妙庄王是什么时候的国王,但是,民间却明确的记载了妙善公主的生日,是每年农历的2月19日。因此,这个日子就被当成是观音菩萨的生日。每到这一天,都是观音的信徒们最重要的节日,他们会准备鲜花、蜡烛、茶水、鲜果,有些还会去往观音的道场普陀山进香,隆重的纪念观音的圣诞之日。

我们说,观音菩萨在中国化的过程中,第一个重要的节点就是变成了一个有着具体生日的少女,她获得了符合中国人需要的意义,比如布施。我们今天要说的第二个重要节点,就是普陀山逐渐变成了全中国以及全世界观音信仰的朝圣中心,观音从此成了最为普世的佛教神灵。

普陀山虽然听上去是一座山,实际上是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中国一共有所谓的三大道场,分别是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的道场、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的道场,跟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的道场。和其他两座名山相比,普陀山作为观音菩萨的道场兴起的比较晚,整个过程也比较漫长。大概在十世纪,也就是唐代的时候才真正开始兴起。到了十六至十八世纪,也就是明清之际的时候,才真正达到了顶峰,成为举世公认的观音信仰圣地。

普陀山之所以能够成为观音菩萨的道场,是因为它宣称自己就是《华严经》里面提到的“普陀洛迦”,也就是观音居住的海岛。然而,这种说法只不过是某种程度的附会。普陀山之所以能在隋唐以后慢慢发展起来,成为观音信仰的中心,跟它所处的位置有着密切关系。

普陀山的正西方不远的地方,就是宁波。而隋唐时期,一方面大运河的兴建,让宁波成为连接华南和华北的贸易中心;另一方面,航海技术的发展,也让连接长江三角洲和中国沿海、东南亚以及印度洋港口的海上贸易变得非常活跃。宁波刚好处在这两大贸易航线的交汇点上。正因为这个原因,掌管沿海贸易的市舶司几百年间一直就设置在宁波。这样一来,距离宁波很近的普陀山,虽然是一个小岛,但是却成为华南华北以及中日海上贸易的必经之地。由日本开往大唐的船只,要在普陀山等待中国海关的检查,才能继续前行,而由大唐开往日本的船只,也要在普陀等待适合航行的天气。因此,明清时期普陀山变成全国的观音朝圣圣地的时候,同时也是一座重要的国际海运贸易港口。这种繁华,使得普陀山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与此同时,海上的航行总是充满危险,面对变化莫测的风浪,人们很容易就乞求观音的保佑。在这种乞求中,观音也就容易现身出来。

这种普遍心理,也被人用文字记录下来了。唐代以后,不断有人为普陀山撰写山志,描绘这个海岛的地形,里面就记录了大量观音菩萨现身的事迹。其中有一些都是写作者的亲身经历。比如最早一个为普陀山撰写山志的人是一个叫盛熙明的人,他曾经游历四方,并且对观音信仰特别有兴趣。起初,他比较怀疑普陀山就是传说中的普陀洛迦。因为在他心中,观音菩萨的神圣居所,不应该能让普通人这么容易就能到达。然而一天夜里,他梦见有人对他说,观音菩萨其实无处不在,众生信心所在的地方,就是观音菩萨现身的地方。你看普陀山上的潮音洞,如此奇特,这里就是观音的道场。醒来之后,他就相信了普陀山就是佛经中的普陀洛迦,并且到处搜罗证据,撰写了普陀山的历史来论证这件事。

后来的记载中,更是有很多显示观音菩萨神迹的故事,试图说明这个小岛的特殊地位。最有名的两个故事,一个发生在印度僧人身上。据说这个僧人来到普陀山上的潮音洞前面,点燃了自己的十根手指,等到手指燃尽的时候,观音菩萨就在他面前现身了,并且赠给了他宝石。另一个故事则是一名日本僧人,这个僧人曾经到五台山朝圣,得到了一尊观音塑像。他想把这尊塑像带回日本,等到他的船行驶到普陀山的时候,船的四周出现了莲花把船团团围住,并且把船带到了潮音洞的前面。看到这个景象的人认为这是观音的启示,就在这里修建了一座寺庙,供奉这尊塑像,并且给他起名字为“不肯去观音”。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所有这些故事,无论是真是假,都在一次次的描绘和叙述中,不断给普陀山的传说增添了色彩,最终被中国人接受为观音菩萨的居住地。

普陀山在漫长历史过程中的演变是一个例子,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人如何在自己的土地上创造出一处佛教的圣地。与此同时,借由这种给观音菩萨寻找一个住处的创造,使观音彻底完成了本土化的进程。

好,这就是我要为你解读的普陀山在观音菩萨中国化的过程中,为什么被接受为观音的居住地。真正的原因看上去并不神秘,是和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观音菩萨中国化的过程,其实也是两种不同的文化传统相互融合、互相接纳和妥协的过程。真正能够在中国存留下来,生根发芽的外来文化传统,都必须经历一番中国化的变化过程,满足中国人的内心需要。


最后我们再来整体回顾一下主要内容。

我们首先了解了佛经中观音菩萨的主要特点。观音菩萨大慈大悲,对于所有苦难的世人都一视同仁的加以救助,并且法力强大,还能随意变换化身。这一切都为观音菩萨被中国人接受,并且进一步中国化的演变提供了基础。

在观音菩萨中国化的过程中,妙善公主的故事是最重要,也是流传最广的。故事把佛教传统和中国儒家传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给了观音菩萨一个具体的身份,一个充满孝心的少女形象。有了具体的形象还不够,观音中国化的过程还包括把普陀山认定成为观音的道场。在众多普陀山志和感应故事的描绘和塑造中,普陀山成为了人人都接受的,佛经中描绘的神圣的普陀洛迦,成为世界范围内的观音信仰圣地。

对于观音菩萨的研究其实是一项充满挑战,很新鲜的研究。最大的困难就在于,这项研究没办法归类到任何现成的学术系统里面。观音菩萨的形象广泛出现在佛经、历史、民间传说、小说创作、画像和雕塑作品等各个领域中。所以,要想真正搞清楚其中的发展变化的过程,就需要有足够的能力处理这些不同类别的素材。

于君方教授的这本书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他在看上去让人茫然不知所措的大量材料中,给我们讲了一个观音菩萨如何一步步中国化的故事。书中几乎谈到我们关心的所有问题。而且,透过这个故事,我们还能更深刻的了解到当两种不同的文化相遇的时候,会发生一些什么。我们现在的时代,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不同文化之间接触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过了过去。高速的信息交换,使得有些时候,我们都不太能分清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改变。在这个时候回到过去,去看看古代文化交流的缓慢然而清晰的过程,对于我们理解自己,理解今天的世界,理解我们当下的处境,都会提供一个有益的视角。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4,837评论 6 49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551评论 3 389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0,417评论 0 350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448评论 1 28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524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554评论 1 293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569评论 3 414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316评论 0 270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766评论 1 30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077评论 2 33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240评论 1 343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912评论 5 33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560评论 3 32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76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425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114评论 2 366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114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