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批评是家长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批评并非简单的指责与训斥,而是一门需要精心钻研的艺术。若运用得当,批评能成为引导孩子走向正确道路的明灯;若不得其法,则可能给孩子的心灵带来创伤。那么,如何让批评成为助力孩子成长的有效方式呢?
我把《中国教师报》推荐的8个批评孩子的科学方法,都一一告诉大家,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批评时,允许孩子解释
偏听则暗,兼听则明。在孩子面临指责时,万不可仅凭一方言辞就匆忙定论,必须给予孩子解释的机会。家长应秉持中立、客观的立场,审慎评判孩子是否真的犯错以及犯错的缘由。
例如,当孩子被指在学校与同学发生冲突,家长不能一味听信老师或其他同学的说法,而是要耐心倾听孩子的陈述。也许孩子只是在自卫,或者是一场误会。只有让孩子充分表达,才能避免冤枉他们,也能更准确地找到问题的根源。
批评时,学会换位思考
家长要学会换位思考,深切体会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精准把握批评的恰当切入点。同时,也要引导孩子换位思考。比如,“倘若你是对方,会有怎样的感受?这样做究竟恰当与否?”
假设孩子未经允许拿了家里的钱去买零食,家长先别急于发火,可以试着这样引导孩子:“如果你心爱的玩具被别人未经允许拿走,你会不会难过?那你现在拿家里的钱没经过同意,爸爸妈妈是不是也会伤心?” 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更能理解自己的错误。
批评时,首先自我批评
在批评孩子之前,家长不妨率先进行自我批评,放低姿态,迅速拉近与孩子的心理距离。家长的自我批评,能够有效地带动孩子进行自我反思。
比如说,家长因为工作繁忙而忽略了陪伴孩子,导致孩子在学习上出现问题。这时,家长可以先自我批评:“宝贝,爸爸妈妈最近工作太忙,对你关心不够,这是我们的不对。” 这样一来,孩子会更容易接受后续的批评,也会更愿意和家长一起探讨如何改进。
批评时,只对事不对人
孩子犯错或事情没做好时,家长的第一反应不应是责骂,而是给予耐心的指导。要就事论事,让孩子清晰明了地知晓为什么不能这样做,以及这样做会产生何种不良后果。
比如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家长不应直接说 “你怎么这么笨”,而是分析具体的错题原因,是知识点没掌握还是粗心大意,告诉孩子下次如何避免。
批评时,要教会孩子改错
批评孩子不能只是盲目地指责,而是要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让孩子深刻认识到错误,并帮助孩子找到改正错误的可行途径。通过批评给孩子上一堂富有意义的成长课,这才是批评的核心价值所在。
像是孩子总是忘记整理书包,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个整理计划,每天按照步骤完成,逐步养成好习惯。
批评时,选择恰当的时机
批评孩子的时机选择至关重要。切忌在孩子起床时、睡觉前、吃饭时或者生病时批评他,因为这会直接对他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最佳方式是与孩子平静地坐下来交流。在此过程中,父母可以向孩子提出合理要求,孩子也能够对父母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批评时,采用和善的态度
批评孩子绝不等同于责骂孩子,父母更不能向孩子宣泄自身的负面情绪,应当简洁、清晰且温和地指出错误,然后进行耐心教育。并且不要频繁翻旧账,以免让孩子产生抵触认错、不愿接受管教的消极心理。
批评时,尊重孩子的自尊
务必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坚决避免在有外人在场的情况下批评孩子,更不能在孩子的同学、老师面前对他又打又骂。不仅大人渴望得到尊重,孩子同样需要。孩子的内心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脆弱和敏感。
家长朋友们要知道:好的教育,应当奖惩分明;好的父母,要做到管教同步。让我们掌握批评的艺术,用智慧与爱陪伴孩子成长,使每一次批评都成为孩子蜕变的契机,助力他们在人生道路上稳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