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和写作老师沟通,说是长期主义那篇的主题还要再升华一下。
她给了我一个很好的视角,就是每当自己提出一个观点后,就要自我反驳,一直反驳到无从反驳后,这样的主题才是经得起推敲的。
于是,我开始琢磨起我原来对于长期主义的理解。
我之前的理解就是每天进步一点点,长期以后就能迎来大变化。但其实,这个变化或许只是对我个人而言,有时候可能只是一种感觉,并不一定直接产生积极的生产力。
比如,近期七易其稿的创赛文,昨天在公众号发布后的24小时内,阅读量连2000都不到,还没达到我旧文的阅读量,但那时我并没有如此地刻意练习。
是刻意练习不对么?还是有其他的原因?
我特地请教了之前的编辑。她反馈说标题和开头不太吸引人,语言不够简练有趣,重点也不够突出。
原来,当我以为练好了夹叙夹议、讲故事的能力后,还是会持续暴露出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或许也对阅读量有很大的贡献。
联想到孩子的近视防控,也莫不如此。千头万绪,好不容易发现了一个危险苗头阻断后,还是会络绎不绝地发现新的问题,防控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一帆风顺。
所以,现在我对长期主义的看法发生了些许变化。
努力了,有效果,自然能坚持。但如果这个效果来得特别慢,或者反而比之前还差,但却是正确的事情,你做还是不做?
我忽然想到中医里面的一个说法,就是在身体复原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新的问题,有时候从指标来看还以为身体变差了,其实反而是身体自我疗愈发出的积极信号。
无论写作、近视防控,还是养生、认知升级、技能习得等,都是难而正确的事情,可能短期内由于习惯的打破,会有种种不适应,也很自然。但做困难的事,也是在模拟一些极端情境,以激发自己最大的潜能。即便,短期、中期没有效果,心态也会在努力坚持中慢慢变得平和,遇事也不会再过度反应。
而心态的变化、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其实就是长期主义给予我们最好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