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中国古代战争,长平之战那就不得不提一下了。《喋血长平》就不失为一部良心纪录片。
单从这个纪录片本身质量而言,里面的配乐,画面,服饰都是比较好的。特别是对于战争场面的还原贴近历史本貌,细化到个人在战场上的表现及心理。在讲述战争发生的具体情况外,同时也细致的分析了长平一战的原因等。
下面也截了几张图~ 先放图
人屠白起, 之所以称之为人屠当然是杀了大量的人而得来的称号。据统计,战国时期战死的人数大概200万人,白起所杀的人就有100万余人。那是不是意味着白起就是个喜好杀戮的人呢?或许这和当时社会制度以及社会意识有关。战国时期的人一生就为了耕与战,而在那个时候想要改变自己所处的阶层实现阶级流动的唯一办法就是 立军功 ,以取敌人首级作为依据。另外一个就是当时社会也才褪去野蛮时代不久,杀降不详的意识淡薄。
影片中对战争场面的细描。
长平之战的背景
秦军攻打韩国,渡过少水河切断了上党郡十七座城池与韩都城的联系,守将冯亭为了抗秦的虎狼之师,决定祸水东引,主动将上党郡献给赵国。年轻的赵孝成王也是同意了。于是便派廉颇带军前去上党抵抗秦军。
临阵换将
廉颇选择打持久战,消耗秦军战斗力,这一部分原因可能也与这只号称经“胡服骑射”改造过的军队其实实力并不足的原因有关吧。所以一直以防守为主。廉颇战数月,所建防线皆被秦军攻破,但是这样保存了赵军的主力,反而让秦军领帅王龁的歼灭战难以实现,这也使得秦军不能速战速决,加大了后备粮食的供给压力。
而面对眼前的消耗战,不仅是舟车劳顿的秦军心生不安,同时也让赵王感到焦虑。
在赵孝成王眼里,廉颇连连败退,秦军有如虎狼之师般一举东进,便下令让廉颇出军迎战。将在外军令有所受有所不受,这让孝成王感到不悦。众所周知,在当时,粮草对于一支军队的重要性。打了半年的战,已经误了春耕,眼看就是秋收了,可是战事仍然吃紧。征战固然重要,但也是不能误了“农时”的。焦虑的赵王决定议和,一方面和秦国商议,若不成便向魏楚求援。毕竟秦昭襄王比年轻的赵王要显得老辣一点,在庭中盛情招待赵国使者,让楚魏认为秦赵和议有望。
和谈不成,赵王便内心更是焦虑。
秦王也在这紧张的氛围中秘密筹划着他的计谋。
秦王一方面秘密讲人屠白起送往前线接过王龁手中的秦军统帅权,另一方面,买通赵王身边的人说赵奢之子赵括能挡秦军。
(之所以选赵括,在赵王的角度来看,一方面是廉颇迟迟未胜,另一面也是不悦廉颇自视甚高,不服从于君王,还有可能就是,对因阏于之战而成名的赵奢的缅怀)
这样一来,孝成王便理所当然的换掉了廉颇,殊不知这位年轻将领将要面对的是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的白起。
歼灭赵军
刚刚上任的赵括,急于立功。白起也是看中了这一点,便诱赵军深入,将其包围一举歼灭。
这首先就是要给赵军以充足的信心,才能让赵括将这四十五万的赵军引入包围圈。
第一次出战,赵括便尝到了胜利的滋味,低迷已久的赵军亦是如此。
此时的白起或许也正高兴着。
赵王心里也是蹦出久违的喜悦。
正当大家都高兴的时候,殊不知有人是奸笑,有人是愚笑。
最终的结果就是赵括深陷其中,赵军四十五万人为其陪葬。四十五万人,四十五万的无头尸体。
瞬间,长平横尸遍野,河水亦是鲜红的,腐烂的尸臭味包围了长平。四十五万人全都丧命。
或许这是赵括的责任,亦或是赵王的昏庸。
看完《喋血长平》这个纪录片,感触良多,虽全四话,但感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