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别赠言
辞职的那天晚上,我带了一个月的新同事和我说了一些她对我的建议,算是临别时的一些心里话吧。我觉得很难得,能和一个人说心里话的人真的不多。
其中有一条我反思良久。下面是她的原话。
还有一件事儿,你可能自己没太注意,你比较喜欢叹气。我觉得吧,可能,在领导面前得稍微克制一点儿,因为叹气意味着为难,意味着遇到难题不好解决了,他不会喜欢的。我有的时候也喜欢叹气,我就在一直克制自己[捂脸]
这个也是我自己瞎琢磨的,你也不算叹气,就是可能啧了一声,我是真正叹气的[捂脸]
看到这两段话,我的第一反映就是,我以前好像确实有叹气的动作,隐约中记得自己提醒过自己这是个不好的动作,要改,只是后来就不注意了。
听到她这么说,我才猛然发觉,我并没有改掉这个动作,而是做的更加隐蔽了。我突然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难道我已经将叹气内化到了自己的行为动作中,成为了习惯。
这可比同事所说的“真正的叹气”可怕多了,因为前者更容易发现,也更容易改掉,后者可能既不容易发现,也不容易改掉。想到这里我真的很感激她能帮我指出这个隐蔽的动作,因为她帮我发现了这个问题。
寻找根源
她一语戳中了我的内心,在被领导安排很多事情时我确实有为难的心理,因为自己担心不能按时完成,或者完成的不好。我自认为很克制了,但是细心的她还是发现了我淡定的面孔下真实的内心。也许我在自欺欺人,伪装淡定,只是伪装的时间长了,自己都认为自己淡定了,但是行为是心迹的反应,我还是暴露了。
我记得自己曾经想过自己怕事这个问题的源头:小时候父母对于自己犯错误的苛责,使自己不敢犯错误,而不犯错误的唯一办法就是完全按照他们说的做,或者少做。所以造成了自己对新事物的冷漠,或者更准确的说是害怕、排斥。因为不敢尝试,害怕犯错,害怕承担责任。
随着年龄的增加以及阅历的增长,自以为自己见过的事情逐渐增多,能够处理的事情也逐渐增多,处理问题的方法与能力都在增多与进步,所以能够更加淡定与从容了。其实不然,自己遇到新的事情与问题时虽然能够找方法去解决,也尽量表现的淡定,但是在内心深处自己还是恐惧的,表面上装的再好,终究只是一张华丽的窗户纸,一击即破。
未来设想
所以自己必须要从内心深处改变这种态度才行,否则治标不治本。下面是自己的行动指南。
1.回归问题本身,尽量不去带感情色彩,以客观全面的视角去审视问题的难易程度,做出客观的评价,这样可以最大限度避免感情色彩对自己的影响。
2.设想一下如果问题办砸,最坏的后果是什么,这个后果自己能否承受。想明白这些再行动。
3.参考一下别人对这件事情的态度,看看自己看问题是否全面,是否小题大做。
4.以积极的态度看问题,以目标为导向,关注现在和未来,挖掘资源和机会,创造可能。
思考与行动
我有时会想思考与行动之间的关系。以前也觉得,只思考不行动,并没有什么卵用。现在有了不同的看法,我觉得有些问题经过思考后会内化到行动中,作用的大小取决于思考的深度、广度与频率。
如果你只是泛泛的思考,比如想着学好英语会怎样,比如想如何写作,比如知识改变命运,等等,但是却不行动,那么这种思考就没有一点作用。
如果你是深入思考一个问题,将一个问题的内在逻辑,以及根本原因想清楚,那么在你思考明白这个问题的瞬间它就起作用了,他就会内化到你的行动中去。也许你思考的次数少并不觉得有什么变化,但是当你思考的多了之后你就会发现你并没有刻意去行动,但是这些深入思考却真真切切的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你的生活。
我想这就是笑来老师教我们概念、思考能力以及元认知能力的真正原因吧!
愿这些思考可以慢慢改变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