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的恋物癖。
在幼儿园里,几乎每个班都有患恋物癖的小朋友。什么样的物品都会被他们恋上,其中以枕头、玩偶和生活用品居多。很多时候孩子的恋物行为都是各种因素综合起作用的结果,不安全感是其中的一个主导因素。
恋物癖跟安全感的缺乏有一定关系。父母的疏远、父母对孩子感情的呼应不够、父母对孩子缺乏关爱等,都可能引发孩子的恋物行为。父母应该多陪伴孩子,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和孩子一起做他最喜欢的事情,比如捉迷藏、玩游戏、过家家、亲子阅读等,以便让孩子释放内心积压的负面感受。孩子患上恋物癖很大程度上源于对父爱和母爱不足的焦虑。
再严重的恋物癖,也会有个开端。如果父母在开始阶段就明察秋毫,及时干预,就有可能防止事态的进一步发展。恋物癖也可能源于孤独,特别是对那些已经有了真正的交往意识的孩子而言。孩子的交往意识如此强烈,现实中的交往环境和自己的交往能力却不尽如人意:幼儿园里有许多小朋友,但内向的孩子还不能敞开心胸与别人交往。自己熟悉的同龄亲戚,又不能时时在身边。孤独、失望之余,玩具就变成了孩子的精神寄托,孩子跟布娃娃说话,跟它一起做游戏、一起睡觉,享受着跟这个“小伙伴”交往的快乐。
孩子对某类物品的迷恋,也能折射出他的“长大情结”。在游戏中,那些被孩子依恋的事物,总是扮演了一个需要照顾的角色,而孩子则扮演了一个成人角色,站在大人的立场上说些大人话。被恋之物的存在,成了孩子“准大人”的演练对象。虽然这没有什么伤害性,但是也说明这类孩子是孤独的。孩子的“长大情结”需要一个正面的引导。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特别警惕孩子是否患上恋物癖。一旦孩子出现异常行为,开始长期对一件物品爱不释手,与之形影不离时,父母就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不可掉以轻心。当然父母也不必惊慌失措,因为这样的孩子只是缺乏一定的安全感,并不一定是病态的、消极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异常行为会逐渐消失。
对有恋物倾向的孩子,父母要增加感情投入。除了用亲情沟通外,父母可以多准备几个“迁移载体”,转移和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一般来说,小孩子的注意力和兴趣是不大稳定的,很容易被转移。另外,父母需要谨记的是,对于孩子特别喜欢的东西,只要对其心理发展没有害处,一般不要用强制的方式禁止其依恋此物,因为那样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结果反而更加不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