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以书掩其人’,王守仁则‘以人掩其书’。
他以文官掌兵符,上马治军,下马治民,集文韬武略于一身,做事智敏、用兵神速、护国安民、力挽狂澜,堪称国士无双;他又是一位诗文高手、书法大家,其隽永文辞与潇洒翰墨流传至今,为人称颂。
这本书只是写了一些关于王阳明的一些简介,对其理论并无过多的论述,简单的描述的他的一生。从小体弱多病,头脑聪明,家里对其寄予厚望,希望入仕为官。小时候,他喜欢军事,在同伴中常常扮演着将军的角色,把小伙伴们分成两个阵营,他居中指挥,每每都会从中获得极大的乐趣。
长大了之后,虽然很有才学,却得不到重用,朝廷只给了一个小官。虽然如此,却很正直,一心为朝廷、为天下着想,在刘瑾结党营私、祸乱朝中时,他曾上书皇帝,结果被关进牢狱,后来又被贬贵阳龙场。本来就身体孱弱的他,又在狱中受到了伤害,身体还没有恢复,就前往环境更加恶劣的龙场,身体状况也变得更加糟糕了。
虽然仕途不顺,被贬龙场,生活环境恶劣,但也是在这一段时间,王阳明的思想得到了进步一升华,龙场顿悟,也是他一生思想重要转折时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他认为人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世界的本源。并把龙场改成了书院,免费为当地居民传播知识,许多慕名而来的年轻人前来求教,听课、学习。王阳明不仅懂得孔孟之学、汉唐诗赋,还懂得修房盖屋,为病人把脉、为老人做寿衣,并且还教会了当地居民伐木建屋,为他们排忧解难,很快就与当地居民打成了一片,其乐融融。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合一。庐陵县民风强悍、盛行告状之地,无论大小事宜,都喜欢状告公堂,等待官府的判决,如果得不到满意的判决,还会继续上告。之前几任,都身心俱疲,度日如年,大家都在等着王阳明面对这种情况如何处置?
到任开堂第一天,老百姓就黑压压的跪倒一片,请求减免不合理的赋税,经过调查之后,请求上级把这些不合理的赋税尽皆免除。之后,面对老百姓的告状,他给老百姓设置了门槛:首先,一次只能上诉一件事;其次,内容不得超过两行,每行不得超过三十字;最后,你认为可以和对方协商解决的事,就不要来告状。如果有人违反这三条,本县不但不受理,对于故意违反的人还要予以处罚。必须简明扼要,节省时间和精力;必须是双方协商不好非告不可,才能来打官司,不能让一些芝麻小事来虚耗公共资源嘛。 这样一来,告状的人就减少了许多,之后又重新恢复了保甲理正制度,嘉奖善行、惩戒恶行的旌善亭和申明亭“两亭”制度。王阳明的这些行为使得案卷少了很多,打官司的人也变得少了,民风有了很大的变化。
继庐陵知县之后,出任南赣巡抚,开始了军事生涯。当时南赣匪患严重,扰乱地方,荼毒百姓,王阳明决定剿灭这些匪患,为百姓除害。他经过一系列观察和研究,很快就把这些匪患铲除了,仅用了一年零三个月。也让朝廷见识到了王阳明的军事才干。南赣剿匪的辉煌战绩让王阳明的军事才能发挥的淋漓尽致,也让他威名远播,而接下来的智平宁王朱宸濠军事叛乱,则让他一生事功达到巅峰,将他的军事才能发挥到极致。
之后,在休养没多久,又被朝廷委派平定思田之乱,平定之后,当时广西还有其他匪患一直祸乱百姓,王阳明也一并铲除,但是他的身体状况日下,真是一日不如一日了,安排好一切之后,决意离开广西,返回家中看看自己的妻儿,最后还未到家中,便病死在途中,时年五十七岁,得知王阳明病死的消息的人,无不处于悲痛之中,可谓举国同哀。
王阳明在带兵打仗之时,一直都有开堂授业,只要有闲暇之时就会同自己的学生讲解,在临终之前,还不忘提醒他的学生们要注意自己的学业,不可荒废。
公生而天资绝伦,读书过目成诵。少喜任侠,长好词章、仙、释,既而以其道为己任,以圣人为必可学而至。实心改过,以去己之疵;奋不顾身,以当天下之难。上欲以其学辅吾君,下以其学淑吾民,惓惓欲人同归于善,欲以仁覆天下苍生,人有宿怨深仇,皆置不较。虽处富贵,常有烟霞物表之思,视弃千金,犹如土芥。藜羹琼鼎,锦衣缊袍,大厦穷庐,视之如一,真所谓天生豪杰,挺然特立于世。求之近古,诚所未有也。—王阳明的门人,挚友黄綰写文称颂。
节选:
* 人性是与生俱来的秉性,而天道是世间万物蕴含的道理、度化的规律,圣人之心与万物之理的沟通契合,正是一种心灵和宇宙的融通合一。可见,心中之理与天道原本就是一体的啊。
*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 知与行是合一的。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成果,二者是一回事。”
*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