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词“假期滑坡”,是说孩子在放长假回到学校后的学习力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此次的疫情假期事发突然,又遥遥无期,想必许多家长们在家中如坐针毡,同《小猪佩奇》里的猪爸爸一样遇到不认识的路时那般的焦躁不安。那么,如何利用假期和碎片化时间实现“弯道超车”呢?
我自身有些经历想同大家分享一下:在我小时候,大概是读小学四五年级左右的时候,暑假烈日炎炎,人懒散没出去玩儿,就想说找几本书看看。看了《红楼梦》不知所云,也是硬看了一段时间,后来不知从哪里翻到一本《世界名著概括篇》看起来,马上入迷了。虽然是概括篇,情节看起来还是很吸引我,像打开了另外一个世界,外国的那些人文风俗与我们大为迥异,当时觉得特别新鲜,厚厚的一大本陪我度过了整个漫漫的暑假。现在回想起来不太记得看过了什么,但一直记得那个百无聊赖的暑假因为在家中漫无目的地阅读感到稍许清凉!
返回学校上学的那个学期,我莫名其妙地被班主任选去训练写作文,每周末都要去练习写一篇,随后参加征文比赛。比赛当天是到一间多媒体教室,老师放了一张闰土在田地的图片让我们自由发挥写。我有些紧张,想来想去,抓不住主题,写得很散。虽然没有争取到一个好成绩,但事后想想能有这番历练,应当是写作能力有所提升才被老师选上,而这恰恰是暑期的阅读积累起来的!不过经老师的几番指导,我比其他同学更细致学习了关于写作的知识,提升了往后的阅读理解能力。
以后的每个暑假、寒假,我都会不由自主地选几本书看看,消遣时光,阅读已成为了我的一个自主习惯。
到了初中,我经常逛学校图书室,借来的第一本《悲惨世界》看得也是云里雾里,听这名字就很怪,还有费解的罗曼罗兰说的话,想不通我怎么看得下去,也会看记述刘晓庆这类名人的事迹……其实,我最喜欢《飘》、《简·爱》、《欧也妮·葛朗台》、《茶花女》、《高老头》这类女性题材作品或人物传记,会一直反复阅读。
初中阶段是我阅读世界名著原篇的高峰期。当时我家在装修,吵得要死,吊车上下运水泥,门前堆叠满是石子和沙子,灰尘飞来飞去,家里家外没有一处干净。我却能每天在家如饥似渴地看书,没看完带回学校,穿梭在家校之间两个星期消化一本世界名著原著。我们的语文老师教我们平时看书要多摘抄一些优美词句,推荐我们买一种很精致的摘抄小卡片,放到现在看着还是很时髦。我自己还会拿笔记本收集很多歇后语、谜语、名言警句、歌词等。
高中阶段学业压力比较大,我也和樊登老师一样多看了许多学科参考书,还有一些高考要求的必读篇章。很庆幸其中有一些我都读过了,节省了不少时间。新接触的孔子、孟子那些读着读着也很不错,让人领悟人生哲理,所以语文卷上我最喜欢做诗词鉴赏和古今翻译题了。学校每年都有艺术节,我会参加歌唱、演讲和征文比赛,征文比赛的成绩是最好的,有一篇《道德的呼唤》还送去市里参赛也获了奖。
另外,我们学校附近有间小书店叫“读者小屋”,办了个会员卡,会经常去走走看看。当时,同学朋友们会互相传阅《读者》、《格言》、《意林》等杂志,看口袋书的人也不少。杂志我也会看,口袋书这类的我就没沾了。念旧爱收藏的我小时候很多玩物到现在都保留着,但书籍杂志、摘抄笔记和从小写的作文我是一直珍藏着!
就这样零零散散地读了一些,沉浸在书中的快乐是我反复阅读的动力。我的一位高中语文老师说看我写的作文有一种放松的感觉,他一直都是以欣赏学生的角度去教我们写作文,在评语里与学生很平等地交流。
等到大学是我最放飞自我、挑战自我的阶段,在宿舍待不住,总爱泡图书馆,涉猎教育类、心理类等各类书籍,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和比赛,游山玩水交朋友。走到最后,还是与文学社最投缘,挂名当了个副社长,实际都在掌管宣传部,常常置身五彩斑斓的世界中。平时与社友们的感情都很融洽,经常举办活动一起交流、创作。写诗、写散文、写童话故事,很多都是对生活即兴的发挥。被选上的两篇文章送去参加全国大学生作文大赛都获得了二等奖。班级最后的毕业汇演有个朗诵节目,朗诵稿由我操刀,联合另外两位同学诠释我们教育系的特色。
除了我自主养成阅读习惯与写作能力之外,身边的人对我的影响还是蛮大的。历届的语文老师总能让我在他们身上看到语文的光彩,学到许多知识。家里的奶奶很爱看报纸,我们的《泉州晚报》到现在都没断过。我的爸爸在我印象里并没有看太多书,大概是都忙于事业,但他像电视台《泉州讲古》的讲者林赋赋先生一样很会讲故事,想必年轻时也是读过许多书的。这样的熏陶环境,加上我本身比较沉静的性格,造就了现在的我,致使我对书和文字一直怀有特别的感情。
即使到社会工作、成家生娃后,我也仍然不忘读书。在每周的工作例会前曾有同事看我捧着书在看,那时我已成家还未生娃,她笑着对我说:“真好,多看点!以后生娃后兴许就没有这么多时间了!”然而,不瞒各位,我在生娃后接触的书籍更多了!先陪娃做亲子阅读,中英文绘本不多也不少,反复看反复读,再逐渐引导娃过渡到自主阅读。现在我家两周八个月的珺宝母语比较强势,能把中文绘本里的词句自如快速且恰当地使用在日常生活中;英语正在日积月累中,我也需要多加学习引导。
当然,为了追上幼娃的每日飞速成长,我自身也不能懈怠。很幸运接触了樊登听书,让我在忙碌带娃的间隙还能学习、滋养,听从樊登老师的建议,听书和看书相结合。又结缘了有教育情怀的线上组织,深入读书会,“让妈妈内心更有力量”是我们的价值观和使命,我们竭力育儿育己育心,通过读书学习来达己利人!
小时候是利用假期,现如今是利用碎片化时间,有时还会规定留点时间给自己,进行阅读“弯道超车”。虽然我是自主的,没有太多刻意,但给了我启示:对于孩子,我们可以从小培养他一种兴趣和习惯,指引他去发现探索,让他从中打磨自己、收获快乐、逐渐形成一种技能。如果这种技能是阅读,当然最好!因为阅读的重要性想必大家都知道,是一切学科的基石,也是我们葆有青春力量的源泉!
所以想提升自己、助力孩子的家长们,多趁着宽松富闲时间,开启阅读之旅,沉浸式阅读,定能不断收获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