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考的时间有书陪伴,就不会觉得难熬。今天继续读张祖庆老师的《给语文教师的新建议》,全是满满的干货。听课史、仿课史、磨课史、裸课史、说课史、评课史、辩课史、换课史、败课史,祖庆老师讲述了自己成长历程中一个一个鲜活的故事。所有的成功都不是偶然,背后一定是异于常人的专注和付出。很多观点,像锤子一般重重地敲击着我,沉浸其中,引发了很多很多对语文教学的思考。尤其是他在败课史中提到的一个案例,是于永正老师在新疆上课时遇到一班怎么提问都不回答的学生,如何温情化解的故事。读得我特别感动!
在于永正老师《“番茄太阳”》教学片段赏析一文中,祖庆老师说,“于老师一直是我的老师。”“于老师的课,越来越’笨’了。”他的课,好像不如以前的那样“好看”了。惟妙惟肖的表演,没了;幽默风趣的对话,少了!整节课,甚至连一个问题都没有。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笨”得不能再笨。可是值得细细玩味的东西却很多。这样“笨笨”的语文课引起了我极大的好奇。晚饭后,忍不住上网搜索了课程视频,看完以后,心里五味杂陈。什么是真实的课堂?什么是有语文味的课堂?于老师没有课件,没有精心的板书设计,就带着孩子们认字啊,读课文啊,思考啊!在我眼里,却是一节有着单纯的浓浓的语文味的课堂。
没有任何情境的渲染,没有丰富的课堂活动,没有掌声一片的鼓励,没有起承转合的自然过渡,没有积极踊跃的活泼,更没有制作精美的PPT。无论孩子怎样的表现,于老师一点都不着急。读不好,引导,再读。再读不好,示范,生再读。两个“灰”,两个“笑”,联系上下文比较阅读,看似无章法,却步步为营。你能看到孩子们实实在在地成长。不紧不慢,不慌不忙。孩子们一直很安静地在思考,在品读,在感悟!于老师说,“书是读懂的,它的味道是读出来的,是思考出来的。”
“大徳无形,大道无痕。”我突然明白,语文课最好的教材不是课本,而是我们自己。我们好好写字,我们好好读书,我们好好写文。我们就是一本书,学生天天在读。高质量的示范,是最好的教学方法。
于老师的课,心中有学生。以生为本,不能挂在口头上。无论是家常课,还是公开课,上课的首要目的,绝不是为了展示自己,而是促进学生学习。
想想自己,近四十岁的我,读书、研究、学习,从来没有大鹏的梦想,有的只是想要自己的课堂真正地能给孩子们留点什么。于老师这样“笨笨”的语文课,真实不做作,正是我想要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