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读书与现实
书读多了,也许会遮蔽自我,我想。
书当然要读,但要批判的读;每本书都是一个观点,盲目读书,就像是七大姑八大姨在你耳旁不断的跟你说你要做什么,你要怎么做,往往听了很多,但真正做事总是无从入手(注:读书似乎比这些更委婉一些)。
我尝试着去读一些书。有一天看到一篇文章,我想他写的真对、真好,我也想能写出这样的文字,能发表这样的言论。而后,我就愣住了,因为我发现我没什么话可说。我认为我不会思考,嘴里说出的话头头是道,但心里总感觉有些陌生;这不是我东西,这是我从别人口里拿过来的。
于是乎,我开始思考怎么独立思考。与此同时,我开始反对读书了。对的,我开始反对读书,但我恰恰还在看书,或许很矛盾。
生活中什么最主要,是经历、是真实、是实践。我们为什么要读书,我不知道别人如何说、如何想,但对我个人来说,我是想理解世界、理解社会,或许还带了点好奇。也就是说我的重心其实是现实,但我不去看新闻、不去看政策、不去接触社会,而仅仅以为书中有全部的世界,自以为我将所有书读完,我便能知天下(注:虽然我很懒,书没怎么看,却妄做此狂想)。
对此,我们对于世界应该是用我们稚嫩的眼光、最原始触觉,去感受,像个孩子;我们最该贴近的应该是真实,抛掉所有的想法,重新去学习。在我们不知道什么是红色、什么蓝色、什么方的、什么是圆的时候,亲手去触摸,体会,感性认识这个世界。或许理解的并不全面,但也一定是合适的。而非是离着现实几里远,叫嚣着从书中去认识世界,且不说认识的世界是否是真实的世界,就从其行为看这也算是在逃避现实。故知识不再多,而在适用。
世本无路,人却各不同;故此,某人指路未必适合你。最该做的,不是在地上找路,观测哪条路宽,哪条路平,路都是人造的,而是忽略掉现有的所有路,你看到的是最初的一片蛮荒地,没有路,你问你自己你怎么看,你怎么走。此时,我认为是在寻找自我的一个过程,或者说是在找自己坚信的东西。用自己的眼睛、耳朵、手去看、去听、去体会你现在所处的环境,自己构建一个基本体系。
这时,你发现了有一个方向是你选择的,你便出发。如果你走的路无人,这便是创新;如果你走的路与别人重复了,也无妨,因为这是你做的选择,与他人无关,这是你的。
同样,读书也是如此,每本书便是一条路,余窃以为只有有了自己的基本观点,后看书才是合适的。我们可以依照我们的观点,对书中论述进行借鉴和删改,一切都是以完善自己的体系为主,为基本。这样才不会因众说纷纭而迷了眼,才知道在没路当往何处行。
再论读书,我以为一人的思想体系应该分三大来源。其一为书,其二为直觉,其三为经验。书中得来的又归为两种,一为方法论,二为故事;直觉有些玄学,暂且不论;经验得来也可归为两类,一是接触的事,另一是从事中提取的准则。
由此观之,来源有三,去掉直觉,后独剩书与经验。而体系中又可将方法论与准则合并为理论部分,故事与接触的事合并为支撑部分。
那么,我们看看我们应该相信什么,在几个理念之间出现冲突时,我们应该以谁为主。方法论与准则的理念部分是提取出来的,也就是说本就是人造物,而非真实,排除;故事是过去事,尚且不知是否是杜撰的,但毕竟是有些真实性的,算不得大头;真正来自于事实的只有接触的事。
故一个人的理论体系也只有接触的事才是基石。
但再细分下去,我们对接触的事有的只是我们对事物本身提取的印象而非事物本身。由此观,一个人的理论体系是找不到基石的;同样,当出现一个新情形突然出现时,那接触的事也会沦为故事,即过去事,此时更没法确认自己体系的正确性,也就更找不到基石。
2020年4月11日
一点
PS:这也只是我偶生的一个观点,或显偏激,但理是这个理,就觉有趣便说来了。
PPS:本文纯属口胡,像说的什么找到自己的路,我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忽悠别人的,但却连自己都不曾做到,只是瞎说而已;同样,我也在没有找到自己时,看书。且后文有些杂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