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课:祭拜祖先,拜的到底是什么

【原文】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白话】

孔子说:“不属于自己应该祭祀的鬼神,若是去祭祀,就是谄媚。看到该做的事,而没有采取行动,就是懦弱。”

今天为什么想着写这个话题,因为每年除夕清早就会去祖坟上祭拜。

所以就想着看看孔老夫子对祭拜这事是怎么看的。

在一开始,孔子就说我们只应该祭祀应该祭祀的鬼神。这里所说的鬼神就是自己的祖先。

那为什么有的人要祭祀别的鬼神呢?那肯定是另有所图了,看别人的祖先兴旺发达了,自己也想沾点光,也想得到他们的保佑,能得到同样的财富或名望。

而孔子认为谄媚活人之外还谄媚古人,这是不对的。该祭祀就祭祀,要以自己的祖先为荣,要记得光宗耀祖是每一个人最基本的愿望。整个人类伟大的历史是随着过去的祖先、现在的我们、以及将来的子孙而一路发展下去的。

那祭祀祖先的好处是什么呢?

你可以这样想,我们现在活着是在祭祀过去的祖先,那等我们也离世了,后人是不是也要祭祀我们。想到这一点,我们是不是要在活着的时候做些表率呢,要让后人敬仰我们,我们就得尽好自己的责任,一方面不要让祖先蒙羞;另一方面也要做到不要让子孙为难。所以祭祀的意义还是蛮重大的。

不让祖先蒙羞,那就要弘扬他们的优良传统,继续发扬光大;不让子孙为难,那就不要做让子孙颜面无光的事,不要让子孙提到你时觉得难堪。

现在来看第二句话,“见义不为,无勇也”。

“见义勇为”,即典出于此。

“义”是该做的事。“义”要配合外在的行为来判断,这个字本来的意思是宜,适宜的宜。就是说这件事情该不该做呢?

彼一时,此一时。也许昨天该做,今天不该做,对你该做,对他就不该做。

判断一件事情该不该做的时候一定要考虑适不适合,进一步变成适当性,再进一步变成正当性。

平常讲“义”,就是正当的行为,但是正当不正当需要判断,所以儒家讲到“仁”与“义”时会特别强调,需要智慧。

那孔子为什么要把这两句话结合在一起谈呢?

两者的相关性就在于“义”字。

一是对于过去的先人,一是对于现在的百姓。

对先人要以适当的方式祭拜,但是更重要的是不能忽略现在的责任,就是对于周围的人或者周围的发生的事情,该做的事,如果没做的话,就是懦弱,就谈不上勇敢。这两个要配合在一起。

孔子反对什么事都去搞求神拜鬼,人要尽人事,有什么样的身份角色,就把责任尽好。做子孙的要把握现在,这是我们的责任,把世界尽量改善,首先从自己开始。

掌控世界的力量应该把握在自己手中,不能把所有奇迹都寄托在求神拜佛。过度托付不可知的力量,到最后会忘记活着的人应该有什么责任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儒家的思想是重视现实的人生。

不论过去如何辉煌,那是祖先的成就。我们也不要问将来如何,因为将来很难预测,我们要做的事把握当下,如何面对今天的挑战,好好尽责任,把该做的事做到。

这个世界也很难达到完美的程度,人只能够追求完美,正如曾参说的一句话,“死而后已”。

到我们生命结束的时候,才能说我终于可以问心无愧了,可以安心地离开。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