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是一场物质的盛宴,而是一次灵魂的提炼,使它在谢幕之时比开幕之初更为高尚。」
——稻盛和夫
我从不羡慕任何人。
因为每个人的人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一、【表面关系,看到的都是优点】
几个月前认识一个朋友,ta没有正常读大学,而是早早就进入了社会。
但ta对能赚钱的赛道,敏感度较高,早年间通过不同的行业,赚到了第一桶金。
作为一个离乡多年的人,我并不排斥在家乡产生新的人际关系,甚至于会自己主动去开拓。
但城市环境的不同和思维差异,让我和大部分常年于异乡的人士一样,已在原有的环境里格格不入了。
而这个新朋友的出现,给我了很多关于人生的哲思。
Ta,是一个把世俗标准当作人生指引的典型例子。
也许在曾经的环境里,这种例子比比皆是。
跳脱出来看,甚至于在ta身上,能窥探到很多老一辈的影子。
那天ta又来找我喝咖啡,说起谁谁家买了豪车,谁谁家拆迁赔了多少钱,谁谁的行业在逆势经济下达到了风口,赚的盆满钵满。
言语里皆是对他人的称羡。
“你和那谁谁应该不熟吧?”
我把注意力从微信消息里挪出来,并轻轻关掉了手机屏幕,抬头向ta问道。
“乱讲!他是我从小到大的邻居!我和他不要太熟!”
怎晓得我话音刚落,ta的声音突然提了N个分贝,忙不迭地反驳着我的话,并且开始絮絮叨叨说起自己和邻居一起长大的过程中,邻居家的“经济跃迁”。
我笑笑没说话。
因为非常巧合,据我银行的朋友之前无意中透露说,他所谓的这位邻居,在银行贷款欠了几百万,被挂上了老赖的标签,出行已受限。
心里不禁想到京东副总裁蔡磊先生在《相信》这本书中写到的:
“如果你认为一个人活得很好,只能说明他跟你不熟。”
是啊,只看到单个面的,都仅仅是表面关系。
我见过很多名校毕业的朋友,在行业动荡时被优化,导致刚需的房子断供,生活质量发生天翻地覆变化的;
我也见过在改革开放初期,从体制内出来,早年做个小生意,买了几套房,刚好就凑上房地产行业腾飞的;
我更见过父辈努力打下的江山以及优渥的生活条件,结果被自己那纨绔子弟般的儿子赌博败光,最后老两口租房子住的。
放在他们人生最辉煌的阶段,哪个过程单独拎出来,都是让人啧啧称羡的状态。
如果上面这三件事,发生在同一个人的家庭里,会奇怪吗?
当然不会。
但凡往内里稍稍探究一二,便可知在认知不足的领域,所谓的成功里多的是危机四伏的因素。
一味地羡慕他人,而不内化自己,不主动思考人生意义,在我看来是很虚无的活法。
人们总是将好的结果归结于自己的努力,把坏的结果归结于自己的运气。
这就是很明显的人性短板。
在频繁的饭局里,不止一次和朋友们聊起,人这一生,其实寥寥数年不过尔尔。
我们的生活并非是一条持续向上的飞升曲线。
也绝非是一条不断往下的趋势线。
而是和股票K线般有起伏的波形线。
当一个人处于人生低谷的时刻,瞥见他人站在阶段性的高点,自然会忍不住感叹命运的不公。
可同样当这个人处于人生高点的时刻,又能看得到多少不如自己,正在低谷的人群呢?
正如人性总想着去够一够生活的心态。
买了200万的房子,想拼一个400万的;买了一台20万的车,又想努力换个40万的。
生活需要追求。
但一切的前提,在于内心对自己所做之事的笃定。
而不仅来自于社会价值的判断,因为在外界的价值体系下,人往往会丢弃了初心。
社会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在更迭,人的追求如果也跟着一起茫然,那最终有限的生命是禁不起无限的荒废的。
二、【生活就是由一系列的意外构成的】
2023年拜读了陶勇医生的自传《目光》;2024的开年又有幸拜读了京东副总裁蔡磊先生写的—《相信》。
前一位是北京朝阳眼科医院的顶级医生,在眼科领域的专业度,属于首屈一指的人物。
后一位是京东副总裁,“中国电子发票第一人”,在商业世界中鼎鼎有名的新经济领军人。
这两位可能有些朋友不熟知,但提及他们的事迹,大多数人都有所耳闻。
据《人民日报》消息,2020年1月20日下午1时,朝阳医院眼科发生暴力伤医事件。
当天,陶勇正在七楼的眼科诊室出诊,一位患者突然冲出,砍中陶医生数刀。
陶医生的右手臂、枕骨均被砍伤,左手和前臂有9根肌腱被砍断,头部中了三刀,失血量达1500毫升。
经警方调查得知,该伤人者崔姓男子,曾是陶勇的患者,眼部患有重病,天生重度近视。
在朝阳医院的另一位医生那里接受手术不久,出现了严重的术后并发症,并且有失明风险,被陶勇接了转诊。
彼时,陶勇腰伤复发,后腰还埋着六根钉子和钢板,但依然硬撑着为其做了两小时的高难度手术。
但崔某对此次的治疗效果并不满意,才有了后面的恶性伤人事件。
陶勇医生在他的自传《目光》中写道:
人总是这样。
在身体好的时候,
我们会完全忽略这些肢体和器官的存在;
当它出问题了,
才一下子意识到身体的重要。
作为中国唯一一个,可以将牙神经植入眼神经的医生。
陶勇被砍伤了自己最赖以生存并且引以为傲的双手,从此再难去做精密度极高的眼科手术。
这不仅是他人生的至暗时刻。
也是国内眼科医学界的绝对重大损失。
陶勇说,曾经有记者问自己:“假如你的生命只有七天,你会如何度过?”
他回答:
“我想,我会选择读书,读哲学书。
我觉得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别人的评价,而在于自己的接纳。
我之所以想读哲学书,是因为哲学会给我力量,让我对很多东西有了不同的理解。”
很庆幸,在他非常人般的毅力之下,终于又重新拿起了手术刀。
无独有偶。
蔡磊也是这样的一个人。
40岁的时候被确诊为渐冻症患者。
彼时,他的孩子刚出生一年,才开始享受来自小家的温暖和牵绊。
作为电商巨头京东集团副总裁的他,事业正处于上升期,每天周旋在各种大小的会议当中。
有时候就是不知道意外和明天,究竟哪个会先到来。
「“在我去世之后,将把脑组织和脊髓组织无偿捐献给医学研究使用。既然全世界都无法攻克渐冻症,没有特效药,也找不到病因,我就豁出去,打光自己的最后一颗'子弹’,为下一代病友带来更大的救治希望。”」
作者:蔡磊。来源于其自传体《相信》
这是蔡磊的原话,也是他蜡炬成灰的最后一步计划。
渐冻症,是一种无法逆转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至今还属于医疗领域未曾攻破的难题。
从蔡磊被医生宣告成为渐冻症患者那一刻起,生命的倒计时已能在耳畔听得到声音。
但他没有选择安心等死,也没有用剩下的时间去享受大好河山。
而是用霍金、张定宇的例子去磨砺自己的心性。
利用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和资源,搭建数据库,投入科研团队,大力推动我国渐冻症领域的医学发展。
在自救,也在救人。
蔡磊说:
「当你想要动员其他人时,不要一味地表达你需要什么,而是要强调你能为他提供什么——这是我在社会上打拼这么多年深切领悟的一个道理。你带给对方价值的多寡,才是决定你能否吸引到资源的关键。大到国际关系、企业合作,小到日常交友谈恋爱,无不如此。」
这两位传说中典型的小镇做题家,并没有含着金钥匙,走一条无曲折的光明大道。
更没有用世俗意义的名利和地位去捆绑自己。
在人生的苦难低谷期,始终贯彻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将有限的生命发挥到极致。
一如李开复先生在《向死而生》中得出关于人生的领悟:
「健康、亲情和爱要比成功、名利更为重要。」
相信什么就会去追求什么。
相信名利的重要性,便会活在世俗的价值体系里;
相信健康的重要性,便会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去觉察身体的信号;
相信爱的重要性,便会对他人付出爱,从而收获爱。
有人说上帝是不公平的,那又有什么是公平的呢?
我们无法选择是否发生意外,但可以选择人生去相信什么。
相信自己能做的,以及自己无能为力的。
你不可能要求一个人全力以赴去做他自己都不相信的事。
这两位在各自行业已是翘楚的人物,也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病痛折磨。
“所谓羡慕,不过是不知其苦。”
因而,我时常在想。
支撑一个人持久在生命里发光发热的究竟是什么。
是源自于对物质的欲望吗?
是更多的钱财,还是更高的社会地位呢?
实则不然。
努力去成为人中龙凤的他们,最开始都是通过对行业本真的兴趣,和内心的驱动力走到了那个阶段。
当苦难和意外来临时,到达那个层次的过程中打磨的心境和毅力,又成为了反推他们坚持下去的动力。
扬名立万的背后,总会有不为人知的苦楚;
平步青云的过程,总是有难以言表的代价。
人生的目的,归根到底就是提高心性。
让花成花,让树成树,让自己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