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习了L先生的《如何摆脱懒惰?》深受启发,跟大家分享一下学习笔记,与有共同需求的朋友们一起努力之。
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明明知道去行动比不行动好,但就是一直拖着不肯去做,最终拖到不了了之。久而久之,就给自己贴上一个标签:懒。但懒,其实只是一个表象,它不过就是「缺乏行动力」的另一种说法而已。我们要去思考的是,透过这个表象,它的实质究竟是什么?我们又如何能克服自己的懒惰?
行动力强的人,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大脑中自主产生多巴胺的能力较强,与此同时对多巴胺的阈值足够高,因此他们很容易从外部的反馈中得到激励,反过来,他们也不容易对激励感到「疲劳」或「过载」 —— 甚至,如果一段时间不从外部反馈得到激励,他们会感到无聊、烦躁、打不起精神……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说,一个人「懒」或者「不懒」,其实很大程度是受先天所影响的。
虽然受先天影响,但我们绝不是完全无法干预和改善。在改善之前,我们先通过内因-外因、动力-阻力的分类,分析一下所谓「懒」的4种心理机制。
1)价值排序(内因 - 动力)。这种心理机制的懒是因为我们内心潜意识认为那些事情不重要。
2)反馈缺失(外因 - 动力)。这种心理机制的懒是因为缺乏即时反馈,从而让动力变得后继乏力,无法抵抗外在的阻力。
3)威胁敏感(外因 - 阻力)。这种心理机制的懒是因为恐惧和焦虑,采取回避的态度,顾此失彼、犹豫不决,始终不敢真正去面对、去思考,总是希望把做出决定的时间往后拖,最好是拖到不了了之;
4)稳定需求(内因 - 阻力)。这种心理机制的懒是源于我们对于「提高认知成本」的排斥,大脑下意识地不愿意改变过往的模式,因为这就意味着付出更高的成本,耗费更高的资源。
这四种模式,可能是同时存在的。一个人可能在某些事情上存在模式1,在其他事情上存在模式2,这是非常有可能的。哪怕在同一件事情上,也可能同时存在多种模式。比如:培养新习惯,可能既存在模式2,也存在模式4,从而导致这个新习惯还没真的开始就被扑灭了。
我们找准原因,就可以对症下药,尝试以下建议,有针对性地去调整改善。
1. 提高价值感。针对不同任务采取不同心态提高价值感。如果任务是一个旧的、不需要动脑子就能解决的任务,用实验的心态去考虑:我能否调整一个变量,或是更换某种方式,让它有一些不一样的地方,来看看结果如何;如果任务是一个新的、有一定冲击性、但不感兴趣的任务,那么带着获取经验的心态去行动:看能从中取得什么收获?能提升哪些方面的经验值和技能值?如果任务是一件经常要做的、机械性重复的事情,那带着流程思维的心态去思考:能否想办法设计出一套流程和方案,来让它尽可能能够自动化完成,减少投入在上面的精力?如果任务是一件大的、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见效的事情,那带着大图景的心态,去勾勒出一幅图景:实现了它会怎么样?自己生活会变得跟现在如何不同?可以解决哪些现在不够满意的问题?只要持之以恒地去锻炼这4种心态,慢慢地转变自己的思路和视角,我们看待事物的感受,会全然不同。
2. 调整平衡。首先告诉自己:人生中本来就是有一些时间,是要去处理这种无聊、无谓的事情的。只要它们落在可控的范围内,就不可怕。什么叫可控的范围呢?可以为自己每天定一个时间,比如说10%,专门用来处理这些无聊的琐事。像这样试行一段时间。只要它们没有经常突破每天10%的上限,那就不值得担心。因为我们还有90%以上的时间和精力,可以专注地用在更重要的事情上。我们可以把这10%的时间,分拆到其他任务结束之后的休息间隙里,把它们当成一种休息、一种对思维的转换,不需要占据自己的精力波峰和高昂的状态。这样一来,我们的心态就会好很多:它们不再是对我们精力的霸占和蚕食,而变成了一种恢复精力和放松的方式。
3. 强化内隐自我。什么是内隐自我?它是我们解决过的问题、发挥过的才能、得到的肯定……等正面信息的整合和总和。当我们遭遇内在的自我怀疑和外在的威胁时,能够抵抗这种阻力的力量,就是内隐自我。它也是我们「自信」的来源。如何强化内隐自我呢?一个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在生活中,多去主动地、有意识地寻求问题,并自己做出选择,把它解决掉。在潜意识中强化你的内隐自我,让你感受到:我是有能力做出决策的,我是有能力决定和改变外在世界的。很多时候,认为自己有能力去做,比确保自己能够做到还要重要。
4. 审视内在。复盘不仅仅是总结经验、归纳方法论,另外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去体验和感受自己的变化和成长。很多时候,当我们跟自我的稳定需求对抗时,当我们缺乏来自外界的反馈时,能够支撑我们走下去的是什么?是我们内心的肯定和正向感受。是你跟自己的内心进行对话,所感受到的那一种微弱的、正向的力量。
5. 渐进优化。要去改变行为模式,去做成一件事情、完成一个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而需要慢慢地、一步步地,把它当成一个「旧系统 - 新系统」的优化过程,通过不断给它施加一个力,让这个系统自行去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