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职业的意义
——再读《自卑与超越》(10)
文|张爱敏
【导师导读】
阿德勒认为,早一点问孩子们希望从事哪一种职业是很有好处的。在孩子们对某种职业的选择里,我们可以看出他全部的生活样式。他会告诉我们他努力的主要方向和他认为生活中最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
请您和自己的孩子或班上的学生聊聊关于职业的话题,运用阿德勒理论分析他(她)的生活样式,并说说我们可以对他(她)进行些怎样的训练?
【阅读札记】
社会生活中,经常有人夸大对工作的投入程度,以回避爱情和婚姻问题。也有人逃避工作、漫不经心或是懒惰而无法好好工作。
这都是他们对自己人生意义的解读和分配出现了问题。有些人可以选择任何职业,但仍然难以满足,他们缺乏的不是职业,而是能保证其优越性的捷径;有些人不愿成为领头羊,他的主要兴趣是找一位领袖去仰望,找到一个可以追随的人。
而无论是对待不清楚自己想做什么的人,还是存在上述种种问题的人的择业,应该对他们的最初记忆小心对待。
如果在最初记忆中,发现儿童有视觉上的兴趣,可以判断他们更适合从事视觉型职业;如果是提到印象中有人跟他们说话,提到风的声音或者叮叮当当的铃声,可以确认他们是属于听觉系孩子,可能更适合于音乐相关的专业;在一些回忆中,还会看到人们对动作的印象,这是一些需要活跃程度更高的行动的人,也许他们会对人力或是旅行方面的工作感兴趣。
在此,阿德勒也给我们提供了几种他所观察到的影响儿童长大后择业的因素:
① 儿童期如果猝不及防地遭遇病痛或死亡问题,他们会对这类问题持有强烈的兴趣,他们长大后会想要当医生、护士或药剂师。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验,有时候却会树立孩子们用艺术或文学创作超越死亡的雄心,或让他们成为虔诚的宗教信徒。
案例:N是我曾经的一个学生,曾由于病痛,住院休学,痊愈后,却不愿意上学。
与父母沟通,并倾听本人心声,终于拨动了孩子的心弦,决定重返校园。
我给班委会建议,让欢迎N回家充满仪式感,让N拥有安全感、幸福感。
那天,N一进门,教室里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还有大家一双双热切的眼神,再看桌子上,是同学们写满祝福的便利贴组合在一起的心形图案。
N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一中,她母亲不止一次感慨:如果不是遇到张老师,我家姑娘可就辍学了。我家姑娘说长大了也要当老师,当像张老师一样的好老师。
高考报名时,一家人都在纠结,一是考北师大好像分数达不到;二是三年高中也是在休学复学中度过,担心女儿的身体。再三斟酌,填报志愿为师范和医生。
② 儿童最常见的一种追求是要超越其他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亲。例如父亲当警察的,孩子常想要成为律师或法官;母亲是教师的,孩子就想成为大学教授等等。
案例:
环顾一下身边的同事和朋友,要么孩子和自己职业相吻合,要么就不沾边。
同学W和J家都是女孩子,毕业后考取教师资格证,都当了老师,却没有一个选择留在农村。而老校长家的孩子更是不愿意重走父母职业路,感觉父母这辈子太辛苦。
儿子的同学,有的父母是从医的,孩子选择学医。父母经商的,孩子选择商学院。
纵观其选择,无不指向超越父母。
③ 如果家里将钱看得太重,孩子就可能只凭收入高低来判断工作价值。如此,就算拜金之下还残存有一丝社会兴趣,他们的行为对人类也不会有太多贡献。
案例:
一孩子在日记本中讲述自己未来的人生:将来要做大生意,因为,即使赔了,也是暂时的,还会东山再起。即使将来穷困潦倒,也不会去打工。对于学业更是如此。某某亲戚成绩不咋样,依然过得自在。
未来就这样在幻想中走来,时光就这样在梦想中消逝。
如此灌输?如此榜样?如此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