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来自良品铺子的广告标题,谢谢!就用在这次的学习记录吧。
第一次自费参加一个线下活动的培训,共16天,每次4天。既然是自费,一定是给自己寻找舒适的,所以我需要全方位的来体验这份舒适,并记录下这些舒适。
学习很正经,不,应该是很正规。每天6小时的学习时间+1小时的练习时间,只可能延长,不可能提前。迟到、早退、手机铃响都要乐捐20元。同时,学习很系统,课程设置的板块、内容都与主题正相关。
在文芳的分享里,我曾自诩自己是一个积极的人。而在今天,我却显得格外被动,我应该是一个非常非常慢热的人。因为到现在为止,我始终处于一种非常安静的状态。小组的组名选择、口号定制、海报汇制、成员排序、午间聚餐等活动,我都是在安静地做自己,做了小组的老六(每个小组都有一个爹一个妈,其他的排序,我们小组十二个娃)。
积极的人,也许是没有外显出来,因为内心已经波澜壮阔,而外界看来此人属于波澜不惊。
我的心放了进来,也将情放了进来,写下我的收获吧。
1)李俐老师说不是空杯心态,只需要换个杯子即可。严重同意,哪来那么容易的“空杯”呢?能换个杯子装就很不错了。只要你的杯子里随时保持一种新鲜气息,都是可以的。
2)一种现象:上学放学,由家长背书包,或放学时家长还准备了吃的。孩子在前面大摇大摆的边走边吃,家长在后面背着书包追。这样的方式,孩子的心里可能会这样想:学习太累太辛苦,我是家里最累的那个人,所以你们就该为我服务。长此以往,长成“巨婴”。
可以做个小调查。
3)上午课结束时,李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吃饭时保持不语的状态。
和宁一起吃冷锅鱼,虽然想到有这份作业,但还是会控制不了自己想要表达的欲望,所以作业并未完成。
4)一项调查:很多家长只盯着孩子的问题,而不是去发现发挥孩子的优势。其实,老师也是如此!
我们应该换个方式与某些孩子相处,尝试用积极心理学去面对。
5)下午上课,得到一盒积极卡片。
四人小组随机抽取一张,并分享上面的内容。我抽到的内容如下:
我说一个人多想想自己拥有什么就好了,比如说99分,很知足,别去想为什么丢那一分。
6)推开那扇窗,你看见什么。
轻缓的音乐,低柔的引导,戴上眼罩,我们催眠一会儿。我看见了碧绿的草地,开放的花朵,蓝蓝的湖水,湖边垂柳依依,有小孩子在嬉戏。而我,是那个躺在草地上打滚的人。
7)人的身体,一般来说,2—3天会洗一次澡。
家里的卫生,一般来说,一周会打扫一次。
那人的心灵呢?
什么时候清理一次呢?
女人可以通过哭哭哭和买买买。而这两种只能治标不能治本。
我们需要自我成长。
8)李老师分享闺蜜的德国老公,非常自信又坦白地说:我就是这么好。
而我们则显得太内敛,有人说你好的话,你必须会谦虚两句,从来就没有勇敢地承认过。
我们都不敢太炫耀自己的优点。今天组内介绍自己时,必须说三条优势。我说了啥呢?好像是爱学习、乐观豁达、充满正能量。这是优势吗?
我就是这么好,希望我们都能这样自信地说。
9)家长视力表,排在第一行的是——学习成绩。
这可是千真万确。之前有个家长满意度自我测评,分为:自我成长、亲子关系、伴侣关系、家长关系、他人关系,每项20分。我给自己打了86分,感觉还好。
而作为家长,应该把孩子的价值感、意义感和幸福感放在第一位,这一过程做足了,孩子的学习成绩也就自然上去了。
10)最后写写此次课程的“课程公约”。
只摘录其中三条吧:愿意分享经验,发现问题,而不是给出答案;听比说更重要,接受参与者的感觉;心理皆有韧性,不给对方贴标签,也不做心理学评估。
这些公约,非常人文,也非常科学。
遵守起来,合情合理,每个个体都得到尊重,都得到按照自己节奏成长的自由,真好。
“学习不是为了得到,而是学会放下。”这一句,让今日份的舒适升级。
助教、团长、志愿者、班主任、导师,公益精神得到充分的体现,让今日份的舒适再次升级。
感谢幸福家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