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第三天,我们迎来了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陈静静博士。陈博士在实践的过程中观察3000多节课,调查了5000多名学生,发现了教育的奥秘,解决了一线教师的困惑。这就是陈博士研究的成果: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一经推行,以上海为中心席卷全国,教育的黑匣子被打开 ,教育共同体掀开了热潮 ,得到全国教育界的认可。
陈博士从转换教育视角,发现中国学生学习状态变化趋势,学生学习方式变革:自主的、协同的深度学习;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我们能做些什么;学校的共同体生态建设四个方面进行抽丝剥茧,层层深入的讲析。让我对学习共同体有了一个更为深入全方位的了解,从理论建构到操作实践,均有了一个清晰的科普,感觉自己一下子就可以拿回去实践再深入了解,有了继续研究的欲望。也感觉这事挺有意思,难度也不大,每一个心怀教育,心中有爱的老师都可以去实践,很有操作性,也能很快出成果。
陈静静博士给我们细致入微的讲解自己如何从建构金三角的学习共同体,从温暖润泽的共同体文化做起,高品质的学习设计为保障,再对学科本质的深入研究为抓手,为了让大家更为深入体会,她带领我们做了一个深度倾听的三分钟游戏,让两人一组紧握双手,带着轻声诉说和认真倾听的任务,完成了温暖的全员深度倾听体验,并邀请学员代表进行分享。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了倾听的力量,回应的力量。游戏中我和王娟老师双手十字环扣,三分钟的倾听练习,我从眼神闪烁、结结巴巴,在王娟老师眼神鼓舞下侃侃而谈,真正感受到了表达的乐趣,倾听的魅力。倾听是最好的学习,是打开世界之门的钥匙,倾听是最好的机会,是达成互相尊重的必有条件。一个班级以老师的倾听为前提反复倾听练习,一定会产生亲切感、力量感、信任感,我在游戏中也感到一股暖流从心中涌出,我想这就是伙伴的关系,一种超乎神力的力量。只要让学生记住和伙伴之间的温暖,班级的纪律将不会需要再维持。
陈博士还给我们举出很多自己在调查中贴心的做法,比如她在进班观察时对学生甄选时的细腻做法,陈博士说她喜欢选择弱势胆小的学生,她会进班很快发现那些不一样的学生。“能不能把你的名字写给我呀?他在写名字的过程当中他往往就会放松下来,然后接下来跟他聊一会儿,比如说,你这节课你这位老师是不是平时教你的老师啊?这个老师,跟你关系好不好呀?然后你的这个学习单你有没有预习呀?书上书能不能给我看一下?平时你在家里做作业都是谁辅导你啊?这样的一个闲聊过程了解到什么?学生和老师的一个师生关系,了解到他原有的学习基础,学习准备,还有他家庭的情况我都会进行了解,有的时候你进入一个班级,发现全班穿的都是校服,只有一个孩子穿的跟大家非常的不一样,我一般也都会过去的。”正是这样精准分析学情,善于思考,用证据去说话,才造就了专业型的教师。
值得思辨的是学习共同体不等同小组合作,共同体的核心是协同学习。协同学习是学生在心理上互相平等,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的每个过程和细节中,不是角色分配,让所有的学生互相学习,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让学生好好学习,不是让学生排名靠前,产生优越感,优越感很脆弱。而是让学生愿意学习,喜欢思考,需求表达,乐于交流,有归属感,学生自主的需求,平等交流的需求,冲刺挑战的需求,自主创造的需求。
作为老师,陈博士自己团队的几位老师的做法也同样值得分享。老师全身心倾听,接纳每一个学生,凡事与学生商量。共建共同体文化,一个都不抛弃,一同进入一个高品质、高公平的时代,一同建构温暖润泽,彼此联结的空间环境,形成协同学习关系,不强调竞争、不分层、不积分,先情感联结后学习能力,互相学习。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让每位学生重拾学习信心。高品质学习设计,挑战性问题解决也至关重要,学习设计的层次性,问题性质要超越低阶思维,走向高阶思维,随着学段升高,学生自主学习力的提升,核心问题的挑战性逐渐提升。
四个小时的讲座收获满满,同时需要消化的地方还很多,好在我加了陈博士的微信,关注了她们团队的公众号,后面定会持续关注,不断学习,对学习共同体再进行深入的持续学习,看是否能引入到我们区域内教师教学的应用中,让更多的孩子改变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