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所执着,我们所有的痛苦和内心的不安,几乎都是执着带来的。
人所执有千百万种,大体可分为执外相和执内相。
执外相
执外相,顾名思义就是执着外在的表相。
从宏观上看,比如执着于物质、名声、地位、关系等,当对这些东西有所执时,其内在表现方式就是:畏惧损失和贪婪,于是便会产生焦虑、恐惧、失望、愤怒等情绪,除了这些比较明显的执着之外,还有更多我们日常发生的执念,比如:
一定要把某个异性追到手;
一定要通过某种方式去赚钱;
某权威说的话就一定正确;
对方就一定是错的;
这事不能做,那事也不能做,因为会出问题;
一定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等等,这些都是相对发生频次较高的执念,这些执念不仅会造成我们固执己见,还会令我们的意识和行为圈禁在一个极小的范围,做事情会变得不够大气和果敢,甚至死板不易变通。
执内相
执内相,就是执着于内在的心相。
所有外在的执着,都源于内在的执念。
大脑是会骗人的、是会编故事的、是会制造假象的,它这么做只有一个原因:为了生存!
这是一个非常原始的功能,大脑所得到的信息大部分是我们意识不到的,因为除了我们的记忆和当下环境之外,还有身体信息,身体状况会直接影响到大脑的判断,比如肝火旺的人脾气就会比较容易暴躁、念恋异性身体时就会有失去理智的行为等等,这些都是由于生理原因让大脑产生的行为指令。另外,大脑的底层信息来自于基因,基因决定了人类的基本行为,所以大脑有些反应还是相当原始的。
大脑给出的信息我们总认为是真实的,所以就很容易产生“我执”。当我们遇到喜欢或者讨厌的事物,它都会让身体作出反应,身体的反应会让我们得到某种感受,我们会根据这些感受来作出行为决策,而这个行为可能在当下的环境是不太理智的,会使我们得到一个不想要的结果。
如果我们对某件事物不执着,就不会产生喜欢或者厌恶的感受,便能以平等心看待。反之则会出现相应的感受,比如有人批评你的不是,那么你会感受到不舒服,这种不舒服感可能是比较在意别人的看法造成的,也可能是觉得对方误解了你,于是反抗性地与其争论,如果是在意别人的看法,那么你争论的目的会是不断地寻找存在感,言语中会倾向于压制对方和富有攻击性,如果是怕对方误解你,那么你的言论会则会倾向于解决误会,两者其实都可能会产生愤怒,但表达的内容则会不同。
如果当下不在意自己的面子,甚至也不在乎对方是否误解你,那么你便不会有情绪波动,也不会有口舌之争。当然,这没有对错,只是一种现象。
没有执着,便没有情绪波动,后续也不会多想,想多了大脑会自己编故事,编着编着就信以为真,当心绪在心中煎熬太久,就会变质,进而产生更强烈的执念,比如仇恨。
执着会产生痛苦,同时也会产生欢乐,这取决于你所执着的对象是不是能如你所愿了。毫无疑问,所执之物必是自己内在深层需要,小时候没有得到的需要,长大后这种需要会变成情绪黑洞吞噬着每个人的内心。
执着,它还会分裂成更多的执着。
于是“破除我执”便成为了修行者们必修的功课。
当一些更有灵性的人开始修行自己内在的时候,另一种执着便产生了:执无执。
执无执,执着于不要执着。
执无执,对大脑来说是一种对抗,对抗后果就是加深印象,这叫:反作用力。
这就如同一个失恋的人总是想要去忘记对方,结果不但无法忘记,反而想得更深,更加痛苦。
不要想绿苹果!不要想绿苹果!不要想绿苹果!
上面的文字让你想到什么呢?
嗯,还是绿苹果。
当你打算“不要想”的时候,首先还是得想到那件东西,结果大脑反而把更多的能量浇灌在上面,“绿苹果”将会变成更大的“绿苹果”。
其实破执的方法很简单,就是:知道但不干预。
我知道我现在正在想“绿苹果”,但我不排斥我正在想“绿苹果”,也不管它在我脑海中消失与否,一切顺其自然。
但凡是人,都会有执念,我们从不排斥执念带来的欢乐,却很厌恶它所带来的痛苦,我们为什么在意痛苦?是因为我们不喜欢它。越不喜欢它,反而就越会加深印象,越是逃避,它越追着你跑。
破执只有一个方法:知道但不干预,也不作任何反应。
但是恐怕有些执着是我们不知道的,所以很多时候大脑总会在不知不觉中帮我们做决定,而且是毫秒级响应。我们每个人都有盲区,有些是自己可以观察到的,有些是需要别人来指出的,但是别人的指出你能接受吗?会愤怒吗?会与其力争吗?
无法接受,并且争吵——这是大部分人的习惯性反应。
以我接触到的案例来看:
但凡触及深层恐惧,至今无人不排斥。
但凡如此,执着是破不了的,痛苦依旧在人们心中。
除非外部环境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