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释文:1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将上肢外侧面与头颈、颈肩联系在一起。本经以外行路线上头面颈肩与上肢外侧前缘之前的外周关联为重,结合《阴阳十一脉》中对本经“齿脉”的称谓,不难推测,本经病候并不以脏腑病症为主。
2,¹大指次指——近大指侧的次指,即第二指。²柱骨,指颈椎,又称天柱骨。³颊,两旁也。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是主津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
古人写作的方式是记录事实,而不是总结归纳。因此倾向于按照一组症状来理解“是动则病”,这也是程氏针灸对经络病候进行解读时的一贯思想。
手阳明之正,从手循膺乳,别入肩髃,入柱骨,下走大肠,属于肺,上循喉咙,出缺盆,合于阳明也。
释文:柱骨,一指颈椎,一指锁骨。
手阳明之经别,名曰偏历,去腕三寸,别走太阴;其别者,上循臂,乘肩髃,上曲颊偏齿;其别者,入耳,合于宗脉。其病:实则龋聋;虚则齿寒痹膈,取之所别也。
释文:手阳明络脉与齿、耳联系的理解
本经在《阴阳十一脉》中称为“齿脉”,络脉病候中有“龋”,“齿寒”,《灵枢·杂病》中有“齿痛。。。。。。恶清饮,取手阳明”。但为什么强调另一支脉进入耳中,并在病症中将龋与聋并列呢?是强调本经穴位治疗的“齿痛”还包括三叉神经痛引起的齿痛。这种牙痛在前臂部的阳性反应点多出现在大肠经络穴偏历附近,偏历直刺时针刺到桡侧的外侧面,不用刺很深,很容易刺到手少阳三焦经路线上,而手少阳在《阴阳十一脉》中称为“耳脉”,偏历也治疗水肿和小便不利。
手阳明之筋,起于大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上循臂 上结于肘外;上臑结于肩髃。其支者,绕肩胛,挟脊;其直者从肩髃上颈。其支者上颊,结于 九页;直者,上出于手太阳之前,上左角,络头,下右颔。其病,当所过者支痛及转筋,肩不举,颈不可左右视。
释文:1,绕肩胛,挟脊。当指☞斜方肌,其起点在枕部项韧带和第7颈椎到第12胸椎的棘突,止点在锁骨外侧1/3肩峰和肩胛冈,既绕肩胛又挟脊,应病候中“肩不举”。“其直者从肩髃上颈”当指胸锁乳突肌,应病候中“颈不可左右视”。
2,“上左角络头下右颔”,为前额疼痛诊为阳明头痛的经络辩证奠定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