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你的将来(江莱)

主角与配角的区别就是,主角活在自己的故事里,配角活在别人的故事中。

                                            --老师说

不知是经历多了还是年龄增长,总觉得心理在不停的变换,说到底还是个学生,唯一不变也许是那个爱听故事的爱好吧。

不知你们是否有以下同样的感受:

以前不懂的道理在以后的忽然一瞬间秒懂

以前认为不会发生的事情自己后来也经历

以前一直喜欢的东西或事物也延续到现在,包括喜欢的人,喜欢的朋友……当别人问起喜欢的理由时,自己竟然脑袋空白,不是说想不起理由,只是觉得对于喜欢的人来说,他一出场别人都显的不过如此;对于喜欢的朋友来说,他们就像家人一样让自己放松。

我一直都知道,同学会有很多,可朋友却寥寥无几,因为就像做数学中的概率题一样,都是有命中率的。所以有的人纠结或许是因为期望太高或者要的太多。对于那种“纯理论”我同意说顺其自然,可是对于人为就可以改变的问题,我不习惯“顺其自然”,因为那等同于“无能为力”,这不是偷换概念,这是一种态度。同样的,因为心无所恃,所以随遇而安。

遇到过那种情况吗?明明给对方的选择范围是AB,他偏要选个C,这难道是传说中的第三种选择。这应该超出了顺其自然的范围,因为还是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说明还不是真正的无所适从,不是真正的孤独,因为还知道不说话,不搭理,被凶的时候还会忽略。真正的孤独人才会自己跟自己聊天,聊完后再去找个僻静且高冷的地方去吊死……

我疑惑过一个这样的问题,就是每当我对认识的人说:“我很凶的,真的很凶,……”,得到的却是谜一样的笑容,不知为什么。后来终于得到了一个答案,她们说:“真正凶的人是不会说自己凶的”。这难道是所谓的每个人都有颗评价别人的心,不以任何人的想法而转移?

我们对待身边的人,有没有那种矛盾心理:你既希望他对你礼貌点,因为至少会有个回复或者什么的,可是你又不希望他礼貌的对你,因为如果一旦礼貌了,说明关系几乎成了“路人”。以至于朋友拿起这件事调侃我时,我依然可以振振有词的“反驳”:“不回复是因为关系匪浅,所以有恃无恐……”

前几天正直毕业季,好多人都在惶恐,而我心里却在想,所有的“以后”,都是过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而且还是臆想或预想。不论想多少貌似都不怎么有用,因为计划永远都赶不上变化,唯一能保证的是自己的轨迹在可行区域内就好。

这种眼神神体会

真正的骑士精神,专门挑那些脾气倔的,这样才有征服感,懂不懂啊你?

期末播音考试,主播老师播放的一个片段,主题是[人生路远,放下甘静,拥抱将来]让我们填写后面的台词:

[陆远]当时恳切的对骄傲且倔强的[江莱]说:“你应该往前看,前面的风景会很好。你这样的性格找个软柿子就捏了,差不多得了,省的我祸害你”。

[江莱]当时听了就急了:“是不是提到这个问题你就会说这个,就不能好好说句话吗?我告诉你路远,你以为我没往前看吗?我往前看到的都是你;甘敬是好,温柔体贴,可她喜欢你的程度不高啊,到头来还是顺从了别人,奈何我是江莱,我脾气是不怎么温柔,可是我不矫情啊,我不喜欢捏软柿子。你祸害我吧,反正我也准备祸害你呢。你在美国没看过斗牛比赛吧?_______我才是你的将来。”

最后连陆远这种能言善辩的人都不再吱声儿,或许觉得自己竟没有江莱这样勇敢,勇敢的拥抱新生活。结局处理的很模糊,只听到陆远说了句:“对,你是我的将来”。

是的,我当时就补的就是标题那句词儿。

我们的确该乐观起来,因为要考试了;

未来不止有四季和远方,更有火锅与理想。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