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吃饭时,吃了炒花生。一粒粒花生红色的皮,饱满的果实,嚼在嘴里香脆可口,香气四溢。
然而,夹在筷子里的花生溜滑溜滑的,一不小心,它就逃离了从碗中到口中的路线,掉在了地上。我对此不以为意,继续夹起新的花生,继续果腹的动作。
在一旁,目睹这一幕的媳妇儿却发话了,“你知道咱爹在家薅花生有多难吗”?
我的思绪飞过千山万水,回到了那片生我养我的土地上。那是绵延起伏的丘陵地形,耕种在那里格外不容易。附近没有用以灌溉的水利工程,基本上只能靠天吃饭。风调雨顺之时,大自然馈赠丰厚,然而收成好,市场并不好;而近年以来,或旱或涝,市场较好的时候,收成却很差。
不管气候如何变化,不管收成多寡,朴实的农民自然要认真仔细的收获,不放过一个籽。
农村的土地上已经很少有年轻人在劳作,他们都去了城市讨生活。今年收花生,我又没在家。家里种了六亩花生,从选种、种植、除草、施肥,每一个步骤都浸满了父母的汗水。
今年天气旱,土地干涸,皲裂出一道道缝,像极了土地上农民布满皱纹的脸。一颗颗花生被干土抱得紧紧的,想把它薅出来,着实不容易。
用力太猛,留在手里的恐怕只是一把花生秧;用力不够,基本上纹丝不动。所以只能一点点用力,不能希冀一下子就拔出来,得均匀用力,一点一点拔,让表层的土壤一点点松动,让花生脱离包裹着它的泥土。花生拔出来,这还不算完,总有一些留在泥土里,这时候就需要用锄头把地在扒一扒,让它们离开生长的土地,回馈给土里刨食的农民。
几亩地,只能一点一点干,确实需要时间。而去年,薅花生的季节里,阴雨连绵,花生不能及时拉回家晾晒,只能堆在地里。花生在适宜的温度、水分环境下,冲破花生壳的束缚,萌发出嫩绿的新芽,这便是因收获不及时造成的减产。
我建议父亲雇几个人帮忙,可以收得快一点,也没有那么累,父亲却拒绝了。原因是这样的:雇人干活,不是自己的地,责任心不强,薅得是挺快,却不干净,留在地里太多,浪费严重;而哪家的地里在收过花生一段时间后,绿油油一片,是要被笑话的,因为身为农民连自家的地都经营不好。
十多天的辛苦努力,终于得到了土地给予的馈赠,收成还算可以,简单的晾晒后卖了四千多块钱,父亲很满足。可我听了却很心酸,六亩地,一季庄稼,几口人的辛苦付出,却只换来区区四千多块钱。
六亩地,等于四千平方米,换来了4000多块钱,也就是一平方米换来一块钱。在这个地上掉一块钱都很少有人捡的年代,有多少人愿意在耕地上坚守,耕耘,付出青春年华。
正因为农民的辛苦坚守,中国用占世界百分之七的土地,养活了世界上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自己的血汗换来的劳动果实,自己会倍加珍惜,因为只有自己知道其中的艰辛,知道这中间不仅有自己的辛勤汗水,还有大自然的伟力、造物主的馈赠。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
血汗换来的东西,容不得任何人去浪费。
明天9月23日(秋分),也是我国第一个中国农民丰收节。这是农民自己的节日,这一节日的设立,有着丰厚的历史根基、民意基础和文化底蕴。
农民盼望的是什么?
作为农民的儿子,我认为不外乎这几点:第一、自己的努力能够得到相对应的报酬;第二、自己的劳动成果能够得到大家的珍惜;第三,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能够生生不息。
这些期盼朴素简单,单纯的就像黄土地,希望看到文章的你,能够记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浪费粮食。在这个物质生活极其丰富的年代里,珍惜幸福生活,常怀感恩之心,感恩自然的馈赠和他人的辛勤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