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东西,讲到本质,都是同一个东西。真正要做好,就必须深入,而越是深入,就越发现都是共同的问题。最近认真研读了陈鹤勤教授的《家庭教育》一书,令我心生顿悟,发现教育的核心,可归结于三个重要的点。一切的教育都绕不开这几个问题。
第一、就是“教育要传递给孩子什么?”孩子每天都在和外界互动,他能看到、听到、感受到的很多,那作为父母,几乎每天都在跟孩子沟通,那你到底要传递给孩子什么呢?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要思考另外一个问题。我们每天都在吃饭,你给孩子选择食物的时候,会选择什么样的食物给孩子呢?或者说你想让孩子从食物当中究竟获得什呢?其实就是“营养”,是身体所需的营养。同样的道理,其实作为父母,要传递给孩子的,我们通过语言、非语言要传递给孩子,也是营养。只不过是“心理营养”满足的是孩子的情感需求。诸如安全感,归属感,价值感等,陈教授从孩子成长的点滴瞬间中,细心观察,用心感悟,无不在告诉父母,要传递给孩子未来适应生活的“心理营养”所需。所以,从当下起,给孩子说话不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是你认为说什么好就说什么,而是要给“营养”,给适合孩子未来成长,真正他自己需要的营养。
第二、“如何传递给孩子”,这个问题的实质是沟通问题。同一个东西不同的描述,对方的理解会不同;同一句话,不同的表达,对方的感受也可以完全不一样,这就是沟通的艺术。陈教授的书中就是许多独到的见解,诸如:在第八章原则3中谈到“不要以“父亲”的名义来恐吓小孩子,母亲让孩子穿衣服时,孩子不高兴穿衣服时,就恐吓说“爸爸来打了”,即使孩子不愿做,也不得已去做,而母亲对孩子表达为“我替你穿衣服,你就像一个将军了!”孩子就乐意穿衣服了。这就是对沟通艺术的最好注释。
其实,再深入思考一下,有一个点也很重要,就是大多数家长认为教育的问题是沟通问题,怎么说呢?既对也不对!说“对”是因为它是最表层的一个问题,所有的问题最终会在这层面体现。而“不对”是因为从根本来讲,沟通只是表面行为,需要以另外两大核心(一是传递孩子什么?二是能不能给?)作为底层逻辑,这两个看不见,摸不着,但就像三个点组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一样,只有他们三个同时发挥作用,才难真正的生效。
第三、“能不能给到”的问题,这个往往比较隐秘,也相对最难达成。生活中许多简单的例子便可佐证,有的家长明明知道自己的情绪会影响孩子,也很想管好自己的情绪,但真正当事情来的时候,就会出现“控制不住自己脾气”的情况,也就是说,你想让自己有好的情绪,但自己做不到,所以也给不到孩子好的氛围和感受,这种情况就是“给不到或者没有能力给到”。
就这个问题,多说一句,“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其实看上去是一个问题,但背后掩盖了很多,对每个人来说,内心多少会有不同程度的缺乏或创伤,很多父母在孩提时期就有心理营养、信念缺失的问题(只不过通过外在情绪问题呈现出来而已)“你自己没有的东西,你没法给到孩子”,类似这样的事情在生活中比比皆是,而这个背后实质是“个人成长”的问题,想必你一定听过“教育孩子就是教育自己”的道理,就是对此最好的诠释。
所有的教育问题,思来想去,最终一定离不开这三个层面,只要解决了这三个问题,孩子成长的“内驱力”就可以得到根本、有效的解决。紧接着,多数的教育困惑也会顺其自然、水到渠成式的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