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的读书会 ,我们讨论一本关于儿童社交的新书--《朋友还是敌人》。
这是我第二遍读它了。半年前第一次读时,因为孩子,我关注更多的是学龄前儿童的社交。书中的篇幅并不长,更多的章节,描写进入学校后,越来越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暗流汹涌的社交困扰。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的社交经历,真的是和书中描述的如出一辙。稳固的密友,三人关系,小团体,排挤,背叛。。心情跌宕起伏,时而沉重,时而欣慰。因为个人感情的代入,让我合上这本书后,心情格外复杂。
但这一次,我有了不同的感受。读书会上,我们从孩子的社交问题,聊到自己小时候的友谊,聊到父母的态度对自己的影响,也聊到成年后稀缺的密友情谊,还有一位爸爸说到男人很难有人可以倾诉。。甚至有的小伙伴潸然泪下。
书中说,“密友情谊”对于孩子的重要性。如果家庭的氛围差强人意,而学校中的社交关系又布满荆棘,那在此时,一个密友,对于孩子会有着重大的影响。
他们说,友谊是什么?就是独自在漆黑的隧道中前行时,头顶上的一束光。
但友谊之于我,绝对不止头顶那点光,而是黑暗中一个和我并肩前行的人。而我很幸运,在我人生道路上的每个阶段,身边都有密友相随。
小学时,因为家庭的原因,我换过3次学校。从兰州,到北京,再到兰州。在不同的环境中,我都有过最好的朋友。我记得,我们曾经一起坐在楼顶上聊天,我们放学永远一路回家,我们互相了解对方的最机密的事。可惜后来都断了联系,但是那段情谊,一直镌刻在当时年少的岁月里。
很多人说,自己多年的好友,都是中学时候认识的。仿佛的确如此。我的最好的两个闺蜜,也是我的中学同学。到今年,我们的友谊已经23年了。
中学,真是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个阶段。用爱恨交织,轰轰烈烈来形容彼时的社交关系,再合适不过。
我在初一,就交到了至今为止的闺蜜之一G。我们的第一句话,至今都还记得。这么多年,我们的关系从没变过,就算曾经我们看起来是多么的不同--我是文静的乖乖女,她是全年级男生都害怕的假小子;就算后来远隔千里每年只能见一面--我到了北京上大学并留下,她一直在兰州。
我结婚时,她从兰州赶来做我的伴娘;她的婚礼上,我想恭喜她妈妈却泣不成声,感慨她终于找到了幸福。
这段友谊好像没有多少轰轰烈烈,但一见钟情并且从一而终。任何时候心情不好,我都想第一时间告诉她。在我初中遭遇社交困境,跟我下面要说到的这位好友陷入撕逼大战时,她一直在我身边。并且是她从中调和,让我们重归于好。我想,我最感激的是她。
下面就说另一位E了。我俩的友谊真真是轰轰烈烈的代名词没错了。不知道为何“突坠爱河”,天天黏在一起,简直相见恨晚。那一阵,好像E在我心中的位置甚至超过了G。而因为我的关系,我们三人都成了好朋友。
情不知因何而起,亦不知缘何而终。我实在不记得是为何我们突然就崩了。我们突然反目成仇,开始互相伤害。那一阵,我记得上学压力山大,要么就会发现桌布上被写上了恶毒的语言,要么我的课本就不翼而飞。我求助过老师,也经常以泪洗面。我不明白做错了什么会有如此待遇,我的爸妈也为我愤愤不平。
最后,升学的压力战胜了一切,撕逼大战就此停歇。
我们都升入了本校的高中,但不同班。从此交集很少,心中隔阂犹在,见面假装路人。G和E倒是一直都保持着不错的关系。高三毕业时,在G的调和下,我和E的矛盾居然解开了。
大学分隔两地。我俩忽然就开始了书信往来。曾经的那种心心相印的感觉,又回来了。仿佛老天注定的心灵相通的人,遭遇过互相伤害后,我们依然能摒弃前嫌,“如胶似漆”。我的婚礼上,我把捧花亲手交给她,和她相拥而泣。只是如今,她还在等待她的良人,我还在期待能参加她的婚礼。
读书会上,有人说,成年后真的很难再交到交心的朋友。以前的好友都相隔千里,在这个城市里,感觉好孤单。
在之前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也有这样的感觉。中学时的闺蜜,没有一个在北京。大学时关系很好的同学,也离开了。工作后也有好朋友,但又好像不一样。还是在后来远赴南半球求学,重回校园,才又捡到了一个至亲的闺蜜。我们一起吃一起住,在陌生的国度成为最亲密的人,又一起回国,这一次终于一起留在了同一个城市。看来校园才是容易催生坚固友谊的地方。
可能我们都是缺乏安全感的人,是心灵需要被深度滋养的人吧。
最近几年,我的闺蜜名单再次扩充了。这要感谢孩子。
是的,当了妈之后,孩子的朋友圈,就是妈妈的朋友圈,家长们经常因为孩子建立新的社交关系,互相都以“某某妈”“某某爸”称呼,聊得都是孩子,连彼此的真名都不知。
但我却从这么多的某某妈中,淘到了几个真爱。
因为孩子而相识,因为关心孩子的教育而走近,最后跨过了孩子这层关系,变成挚友。有一起抛夫弃子出游的,每隔一阵就必须一起撸火锅撸串谈心的,也有不见面就难受见了面就聊不完的。我们各不相同,因妈妈这个身份走到一起,又提炼出了只属于我们彼此的精纯友谊。
如果说,我庆幸自己有超过20年的闺蜜情谊,那么在我们已经自称“老母亲”的当下,大家各扛肩上重担,竭力打拼的今天,我依然能拥有在心底被冠以“闺蜜”头衔的人,我更加感恩。
毕竟,我是一个朋友不求多只求精的人。我不要泛泛之交,只希望能有深度且长久的关系。能称得上闺蜜的,那是能穿破层层心理防线,直击灵魂的。
读书会上有一位小伙伴问我,经历过伤害和背叛,为什么你还愿意建立深度的关系,你不怕再次受伤害吗?
我有点难以用逻辑思考来回答这个问题。是的,受过伤,但我依然相信友谊。做朋友这件事,更多的是一种直觉,也可以说是心灵感应。俗称缘分。就像找到真爱,那可以是人群中多看了一眼,也可以是在相处中点滴的默契累积,和发自心底的付出。
人在生活中,渴望得到三种东西--关系,认同感和力量感。
关系--每个人都强烈渴望与他人建立密切的关系。
认同感--所有人都希望参与竞争,并在某个领域获得成功以获得认同。
力量感--人类都渴望力量,甚至是控制力。
这些需求会带来人际关系中不可避免的冲突。但在密友情谊中,却让每一个人都能得到满足。除了这些,还有爱,信任,宽容,奉献,甚至宠溺,让步,甚至牺牲。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友情故,我真有可能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