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文学作品其实与哲学一样,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只是语言体系,表述方式不同。
沈从文先生的很多著作与湘西的那个时代有关,小说《长河》之四——《橘子园主人和一个老水手》亦是如此。
吕家坪——码头商贸活动的缩影
吕家坪离辰溪县约一百四十里,算得是辰河中部一个腰站。既然是个小小水码头,情形也就和其他码头差不多,凡由辰河出口的黔东货物,桐油、木材、烟草、皮革、白蜡、水银,和染布制革必不可少的土靛青、五倍子,以及辰河上游两岸出产的竹、麻与别的农产物,用船装运下行……
在自给自足的传统农耕文明还未被现代工业文明完全取代之前,集市、码头这些商贸交易场所在城镇与乡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集市因时间(三五天一场)、地域、交通所限制,使得码头地位更高、作用更大;依靠码头生活的人群更多:商客、寄食者、保安团、窑姐......以及与码头有关的故事也就很多:营生、情感、消遣……社会学家如是要考究时代——特别是湘西地区——的变迁,从沈从文先生的文学作品中可获取不可替代的资料,他的作品往往因为远离政治而具备真实与丰富性。
橘子园主人——成功“财主”奋斗史的缩影
滕长顺原来同本地许多人一样,年青时两手空空的,在人家船上做短程水手,吃水上饭。到后又自己划小小单桅船,放船来往沅水流域各码头,兜揽商货生意,船下行必装载一点山货和蔬菜,上行就运零碎杂货。因为年纪轻,手脚灵便,一双手肯巴,对待主顾又诚实可靠,所以三五年后就发了旺......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只会浑浑噩噩失败,这是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与“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一样。滕长顺——橘子园主人,凭着两手,本着诚信,先是个人奋斗,然后是夫妻并肩奋斗;接下来集体奋斗:生了小孩——“母亲管教有方”——大人小孩一起奋斗。这个家庭把奋斗精神不断延续,也就把成功不断延续。
老水手——“落魄者”的缩影
这个人的身世如一个故事,简单而不平凡,命运恰与陆地生根的滕长顺两相对照。年青时也吃水上饭,娶妻生子后,有两只船作家当,因此自己弄一条,雇请他人代弄一条在沅水流域装载货物,上下往来。看看事业刚顺手,大儿子到了十二岁,快可以成为一个帮手前途大有发展时,灾星忽然临门......
与生活中有很多必然的现象一样,偶然现象也是无法逃避,所谓“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老水手也是靠一双手,先是发家致富走上了“小康之路”。但因不可抗拒的灾害——霍乱与意外事故——翻船,致使家庭人员消亡、家道中落,成为一名“落魄者”。
即使遭遇不幸,老水手同样还是与“气运”(命运)抗争。在人员消亡后,他振作精神,继续奋斗。可是祸不单行:不料又翻了船,淹死了人,连最后一点“老根子”(老底子)都丢掉了。丢掉了“老根子”之后还是不放弃,只身在外拼搏达十五年之久。无奈时势不再,终究没翻身。为了尊严地活着,老水手后来放弃了在滕长顺家有保障的生活,选择了守护祠堂,在祠堂前的枫木树下摆了个小摊子度过余生。
《橘园主人和一个老水手》和《长河》里的其他篇章一样,生动真实地反映了二十世纪初湘西辰河两岸(麻阳县吕家坪)人们的生存生活状况。因而作品具有不可复制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使作品本身也具备了经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