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上帝的视角,我好像下意识地指责安娜身在福中不知福,好像觉得符朗斯基是一个花花公子,列文也好不到哪去,可我们都不是小说主角。
安娜,是美丽优雅的,是活力激情的,这与卡列宁的性格特征是不相符的。而她对卡列宁的反感则是从符朗斯基的出现开始,使我想到曾经的包办婚姻,当深情相遇的时候,每个人的心动阀值不同,而每个人的责任感也有所不同。爱与不爱、放与不放本身就是自我决策的事情,我又如何能指责她,她的美丽、活力都没被看到,就像努力工作的人天天被说自己没付出一样。我突然想拥抱安娜,爱她的活力和勇敢,爱她所谓的自私和多疑。
卡列宁,是我在书里面看得难过的角色,他不好吗?他自小没有依靠,努力学习,走上仕途,是当朝红人。他和安娜的结合先是出于名节,后有爱情。可他不善于表达,他就该承受这一切吗?即便是在政敌打压、安娜出轨的冲击之下,他还是保持了自己的信仰和坚定,他考虑离婚可能会将安娜推向深渊,考虑谢辽若可能不在身边,他像一个大鸟一样伸开自己的羽翼保护着家人给他们良好的生活,甚至对安娜的私生女也呵护备至。书里面对他的描写相对是较少的,可他的体面给了我极大的印象,尤其是作为成年人以后,分别要开始体面、稳定、不动声色,总有人会问,在这样无趣的人身边过一生会快乐吗?可他像一个园丁一样勤恳浇灌,可越是养护得好的鲜花越是可能被挑选,然后成为别人的陪衬。我们总想要一个懂自己爱好、赚钱养家、温柔似水的人相伴一生,也想有一个勤劳温婉、大方得体的妻子替自己操持家务,可终其一生,我们都无法改变对方,而不过是在不断的摩擦中寻找适合的方式共度一生。
而列文和吉蒂使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列文第二次求婚的时候,他们在桌上用粉笔写写画画,每句话都只写了一个首字母,这好比用拼音首字母来写,对方真的够喜欢、够了解才会读出背后的含义。也许两个人的思想会受到来自对方的矛盾、两个家庭的沟通也不会那么顺畅。我仍然期待爱情期待婚姻,也许会使我们受伤、难过、患得患失,可那种彼此相拥的感觉才是治愈一切困苦的根源吧。
而新时代赋予女性的相对较大,安娜后期除了争吵就是看书,可如今女性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自然舞台也越来越大,很多优秀的女性在各个领域闪闪发光。曾经依附男性的思想越来越弱,归根究底,我们得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想要的并投入精力去做到极致,做到极致的说法最近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我无所依靠,面临即将到来的30岁,我充满害怕和迟疑,所以求变、求极致的心态越来越大。
这本书实在是太长太长,尤其是人名又长又多,一会是称名,一会是称姓。也许我还会再读一次,也许我不会再读了,但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和立体,每个人的选择都是基于自己的角度出发,这样想我们可能就更好理解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