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第三节课,我一如既往地去九(6)班聆听陈小林特级老师的课。我感到非常庆幸而且惊喜。起初,当看到陈老师在黑板上遒劲的板书时,我很庆幸我今天来学习了,也在思考他会怎么来上这堂课。特别是上周四全校所有语文老师刚听完王建民老师的骨干示范课《怀疑与学问》后,我就对今天陈特的这堂课更是兴致盎然了。后来,在陈老师行云流水般的课堂上,我终于把顾颉刚的《怀疑与学问》这篇课文给学清楚了,学明白了。
陈老师从文章的标题入手,用标题这一线索贯穿全堂,在老师不停发问与学生不断思考、发言中,将这篇课文深入浅出得分析到位,理解透彻。首先,陈老师让学生齐读本课的文题,在学生读完整篇文章后,让学生思考文中哪些词语或短语也可以做本文的题目。在五六个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后,再追问上述同学所说的哪些做标题是不太妥的,在学生有序的回答中,学生发现最后留下来适合做题目的就是本文的两个分论点,即"学者先要会疑"和"学则须疑"。接着,陈特顺势让学生思考学生不以中心论点为题而以《怀疑与学问》为题的原因,以此来引发学生明白顾颉刚以此为题更易引发读者思考"怀疑与学问"二者的关系,从而让学生找出文本中怀疑对学问所起的作用的句子。然后,学生从第6段中的第一句发现了二者的关系后,陈特又大胆地让学生去把这一句变成两句,再思考这两句分别放在哪一段最为合适,学生们思维在不断地挣扎,提升过后自然就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全文也就基本读懂了,这样的篇章阅读和篇章教学,我深深为之折服。最后陈特让学生重点分析本文的第6段,陈特很会学以致用,他把上次王建民老师上此课的精华(议论文的"汉堡包"——ORERO模型)拿过来向学生解释清楚,然后让学生去理解此段中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去明白议论文段落写作的方法。
每次听他的课,我都思考甚多,获益匪浅。听了王建民主任上的《怀疑与学问》,也听了陈特上的《怀疑与学问》。同课异构,我的感觉是王老师的课是学院派的,陈老师的课是群众派的,后者给予学生的思维容量更大,且能巧妙地调动起所有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读完,读懂,读透,这真是难能可贵。
陈小林老师,是这个学期才到我们学校来的唯一的一位特级老师,这是我们学校的光荣,更是我们学校所有老师的荣幸。我与他相处不多,他带九年级两个中班,我在八年级,既不同级,就更不同办公室。但有一天我去跟他打招呼说想去他课堂上学习,他和颜悦色地说欢迎有空随时都来。听了第一堂课后,我就一直坚持有空就去,有时铃声都打响了,我也匆匆忙忙就找个板凳坐好听课,他也丝毫都不介意。而且每次上完课总谦虚地向我讲解他当堂课的思考与做法,并真诚地指导我该怎么去上好一堂课。我是一个头脑简单且不善言辞的小蜗牛,在大咖面前也不知道如何去逮住话题不停的谈论交流,我就静静地听,静静地学。所以虽然我几乎每天都去学习,但与陈老师相处交流不多。虽与陈特谈不上很熟,但透过他的课我了解到他是一个极其谦逊,好学,宽容,愿意分享,有极高的职业操守的长者。他的课就如他的人一样,巨大的思维空间,随和亲近,朴实有语文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