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力》--七原则之原则四

原则四:权威

      1987年9月1日,为抗议美国向尼加拉瓜运输军事装备,威尔逊先生和另外两名男子跑到加利福尼亚州康科德的海军兵站,躺到了铁轨上面。示威者满心以为这么做能让当天开出的列车取消,因为他们在三天前就向海军和铁路官员说明了自己的用意。可驾驶火车的非军方工作人员却接到命令说不能停车。所以哪怕他们在不到200米的地方就看到了抗议者,他们也并未减慢速度。另外两名抗议者及时爬出了铁轨,没有受伤,柯威尔逊先生却慢了一步,两条腿从膝盖以下都被火车硬生生地压断了。这就是来自权威的力量,在权威的命令下,成年人几乎愿意干任何事情。

      自出生之日起社会就教导我们,顺从权威是正确的,违抗权威是不对的。父母的教诲、校舍里风传的小曲、故事和儿歌,甚至我们成年后碰到的法律、军事行动和政治制度都无不充斥着这条信息。而所有这些“教化”,无不将服从和忠于正当规则摆到了极高的地位。《圣经》亚当与夏娃的故事;《旧约》亚伯拉罕的故事里都提到关于”顺从“的故事。判断行为的正确与否跟它有意义、道德、公平等等没有关系,只要它来自更高权威的命令,那就是对的。

      从小开始,家长、老师就比我们懂得更多,采纳他们的建议是有益的,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更有智慧,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手里攥着对我们奖惩的权力。成年之后情况也一样,只不过权威人士变成了老板、法官、政治领袖。所以从小我们就知道服从权威人士的命令总是能给我们一些实际的好处。

       在生活中也有许多关于权威压力强大又明显的例子。比如医疗领域医疗机构里,“医生”处在这个结构的最高层,没人能驳回医生对病例的判断,除非是另一个级别更高的医生。但是医生也会犯错,据为美国国会提供医疗政策咨询的“医学研究会”所说,就诊的病患每天至少会碰到一次用药失当。美国每年因医疗失误死亡的人数超过了所有事故的死亡人数,而全世界每年有40%的轻症患者和门诊患者因医疗失误而受到伤害。

        在生活中权威的符号有许多,比如:头衔、打扮、身份标识等等。

      头衔,比如:XX专家、教授等。身份会影响形象。例子:英国剑桥大学的一名访客先后来到5个不同班级,在每个班级他的身份分别不同:第一个是学生,第二个是助教,第三个是讲师,第四个是高级讲师,第五个是教授。当他离开后研究者要班上的学生评估他的身高。结果发现他的地位每上升一级,他在同学眼中的身高也会提高1厘米,他是“教授”时比“学生”高出了6厘米。

      衣着打扮,一个实验,穿着警卫制服的人拦下路人要他们给稍远处的人一些帮助,“你看到站在计费器前那个人了吗?他停车超时了,可是没有零钱,给他一毛钱吧!”,几乎所有人都照着做了,但是当他换上便服时,也做了同样的请求,照做的行人还不到一半。

      身份标识,研究者发现,当碰到一辆崭新的豪车堵在绿灯亮起的路口时,后面的驾驶员会等更长时间才按喇叭,而如果是一辆旧款的经济型轿车人们按喇叭可就此起彼伏了。

       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权威变得更加可信,一是专业知识,我们会觉得证书越多的人专业度越强。二是可信赖感。我们可以提出自己的缺点或不完美,进而获取对方的信任。沃伦.巴菲特,是世界上非常出名的金融投资家,他通常会在年报的前两页介绍自己犯的某个错误,或是公司在过去一年里出现的问题,并探讨它可能对公司的未来造成什么样的影响。除了他的专业,这也是投资者们信赖他的一个重要原因。

      那么如何防范权威对人们的影响呢?首先,必须提高对权威力量的警惕性;碰到有人试图用权威的影响力左右我们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更为谨慎。如果遇到时应该问以下几个问题:这个人是真的是“专家”吗?这个“专家”说的话都是真的吗?他会从我们的顺从里得到什么好处呢?

想知原则五请点击:《影响力》--七原则之原则五 - 简书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