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邻居的谢大妈跟我说:”我家孙子就是听老师的话。他以前在家从来不吃青菜,第一天上幼儿园回来的晚上,竟然主动说要吃青菜,让我们全家都大吃一惊呢。”
原来,谢大妈的孙子第一天在幼儿园里吃午饭不肯吃青菜,老师就告诉他,多吃青菜的孩子更聪明、更健康,老师更喜欢他。小孙子听了,就开始吃了一点青菜。之后老师对小男孩说:“要是今晚、明天、后天,你都能吃青菜,老师就更喜欢你了。”
于是,就有了小孙子晚上吃饭主动要吃青菜这一幕。
在罗伯特.B.西奥迪尼的著作《影响力》一书中,把老师对小朋友的这种影响力,称为权威原理。
权威原理的威力有多大,从书中的这个例子,可以窥见一斑。
威尔逊先生和几名男子为抗议美国向尼加拉瓜输送军事装备,他们躺到了铁轨上。事先,他们已经提前向铁路官员说明了用意,想通过卧轨的行为,能让当天的火车取消。驾驶火车的人员接到权威部门的命令说,火车不能停下。
火车司机在火车上看到抗议者躺在铁轨上,却没有减慢速度。结果威尔逊先生的两条腿,被火车生生轧断了。
火车司机,怎么会这么狠心?他就不怕受到良心的谴责吗?
其实,火车司机的选择,就是受到了权威原理的影响。那是权威部门发布的命令,他必须去执行,否则就要卷铺盖走人了。
什么是权威原理呢?
米尔格拉姆的研究发现:在权威的命令下,成人们几乎愿意干任何事,这就是权威原理。
1.权威原理在生活中,威力不小。
在幼儿园和小学里,老师的权威比父母还大,家长无法让孩子完成的事情,让老师出马,可能就搞掂了。
比如,我们班的小标,在家里简直就是一个小魔头,天天把家里弄得鸡飞狗跳,弟弟妹妹被他欺负得不敢喘大气。他妈妈把事情告诉了老师。经过老师的教育,他逐渐收敛了那些嚣张气焰。
在学校里,只要是上级领导布置的任务,即使老师认为不太合理,也只能遵照执行。老师们不敢违抗领导的权威,否则会因为任务不完成而被批上一顿。
在医院里,护士只会按照医生的嘱咐给病人用药,哪怕医生把药开错了,也不会提出任何意见。
在警察面前,再调皮的孩子,也会畏惧三分,警察的权威,让调皮的孩子变得老实了许多。
就像那个火车司机,当权威发出命令时,尽管铁轨上躺着人,他还是会冒着轧到人的风险,去开动火车。
由此可见,权威原理在生活中,威力可不小呢。
2.权威原理用在商业上,让商家赚得盆满钵满。
权威原理用在商业上,会让商家赚得盆满钵满。比如,在牙膏的广告中,常常出现的是穿着白大褂的医生,他们会告诉我们,当牙齿出现某些问题时,用某个牌子的牙膏刷牙,问题就消失了。
尽管知道这个医生是演员扮演的,人们还是愿意买他推荐的牙膏。因为他看起来是一个医生,像一个权威,权威一出现,人们就相信了。
3.象征权威的符号,也能触发我们的顺从。
象征权威的符号包括头衔、衣着、身份标志。这3个要素会让人们觉得眼前这个人就是权威,增加顺从的概率。
比如,要是听说有地区级以上的领导来我们学校检查,全校师生都得行动起来,进行一番彻底的清洁大扫除。级别越高的领导,越让我们感到有权威。
如果你在大街上开车,只要见到穿着警服的人,你就不敢随便超车,哪怕穿警服的人是个冒牌货,你也会对他畏惧三分。
4.为了避免受到权威的误导,我们该如何做呢?
作者给出的解决方案是给自己提问两个问题:
(1)当碰到貌似权威的人物在发挥影响力时,就问第一个问题:这个权威是真的专家吗?
这个问题能将我们的注意力从权威符号上移开,转到真正的权威资格上。
比如,在电视上、街头广告上,看到有所谓的专家在推广某种药品,我们就可以问:他是真正的医生吗?他有什么过硬的医术吗?在信息这么发达的今天,我们只要在官网上多搜索几下,就能判别此类药品和有关专家的真伪。
(2)假如这个权威真的是专家,就问第二个问题:这个专家说的是真话吗?
想一想专家会不会因为我们的顺从,而得到明显的好处,从而消除权威带来的不必要的影响。
这种情况,在一些大型的培训机构里多一些。比如,我们市里有个别有点名气的课外辅导机构,会邀请一些比较有口碑、经验比较丰富的离休高级教师回去做辅导,以便招揽更多的学生来参加。
然而这些有口碑、经验丰富的离休高级教师,不可能长时间给所有孩子做辅导。真正给学生辅导的,却是那些影响力并不大,甚至是资质极为平庸的实习生,或者是私立学校的老师(在职在编教师不准参加课外辅导)。
这就是很多家长反映,花了钱给孩子上辅导班,却不见有进步的原因。
而培训机构却利用“高级教师”的权威,赚取了大量的钱。所以,作为家长,必须弄明白,是否真的是那个经验丰富的高级教师在给孩子做辅导,避免浪费钱财,耽误了孩子的学习。
总之,权威原理在生活中、工作中,是无处不在的。我们学会利用它有益的一面,避免有害一面,才不至于踩上权威原理的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