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六小龄童这个名字,大家心里肯定会泛起“孙悟空”,“美猴王”等一类的词。他可谓是家喻户晓的人物,是86版《西游记》“孙悟空”的扮演者。他扮演的美猴王活灵活现,深入人心成就了一代“经典”。可在昨天我偶然在手机上看到了一则帖子,内容报道了他的许多负面消息,例如公开批判《大话西游》,自认自己才是真正的美猴王。其他的都是假的等等一系列事件。全篇把他写成了“十恶不赦”的坏人,把他骂的要多惨有多惨。“一石激起千层浪”--他的那些骨灰级的“死忠”当然是不干了。于是乎,在评论区展开“唇枪舌剑”,那真是你来我往,好不热闹。。。对此我不对这场“正宗美候王之争”作多余评论,就像100个人读红楼梦有100个不同看法那样争论不出结果。我也不清楚生活中的六小龄童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毕竟他承包了我童年的寒暑假节目,应该给予他应有的尊重。可惜,他这辈子都活在了“猴子”的阴影下,没有走舒适区或者是害怕走出舒适区。活在过去的荣光里白白的虚度了光阴。真是成也孙悟空,败也孙悟空。
不要活在过去
六小龄童的命运是可悲的。我们不应该活在过去的成就中,像上述六小龄童不思进取的思维模式 卡罗尔·德韦克著的《终生成长》一书中提到称为固定型思维,它相当于一个标签,那就是“我很聪明”,高人一等。然后会特别注意外界的评价,得到坏的评价就备受打击,忽视有用的负面反馈信息。这种人遇到挑战时就会逃避,遇到阻碍时会选择自我保护或者轻易放弃。因为想克服困难就要付出努力,付出努力意味着自己比较笨,不能轻轻松松,所以固定型思维的人永远在消极被动、固步自封的状态,结果可想而知,他们停滞不前,无法取得应有的成绩。固定型思维限制了六小龄童的成就。有这样思维的人很多,王安石的《伤仲永》我们都学过。仲永是个神童,上天赐予他天赋,没有经过任何学习,他五岁时就突然拥有超出常人的才华,通写出优美的诗句。但过了几年,最终还是丧失所有才能,成为一个平凡人。王安石指出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是因为仲永的父亲没有让他接受教育。因为他父亲是个固定型思维者,他认为仲永是天才用不着学习也能做出诗来。结果悔之晚已。
走出自己的舒适区
既然有固定型思维的,那么也肯定有与之对立思维的思维咯?没错,那就是成长型思维。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他不会觉得努力有什么丢人的,只要我学会了只是,克服了困难,哪怕过程是缓慢的,甚至比身边的人都慢,一样很开心,他的兴奋点,不在于“优秀”的标签,而在与从无到有,在于原来不会,现在会了,原来做不到,现在掌握了。这方面娱乐圈的励志榜样也不少,彭于晏同样演过孙悟空--我们今天就来说说彭于晏。彭于晏早年演过许多偶像剧但并不红,2010年,彭于晏事业跌入谷底,《翻滚吧!阿信》是他屈指可数的演出机会之一,他花了8个月的时间默默训练,不断挑战自己的体能极限,练就了标准体操运动员身材。最终凭借着努力谷底反弹,入围了第48界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主角。他用剧本里的一句台词来形容这段往事:“如果你一生只有一次翻身的机会,就要用尽全力!”
随后,参演了《激战》的他,为了更能符合角色的气质,他给自己制定了更加严格的地狱式训练和饮食计划!
每天力量训练2-3个小时,练习MMA综合格斗、泰拳、巴西柔术4个小时,据说他每天要被教练揍200多拳,而且每天他只能吃很少量的主食和白水煮蔬菜,饱腹全靠白水煮鸡胸肉和蛋白,“会吃到吐,没有人会那么神经病”他自嘲道!
拍《黄飞鸿之英雄有梦》,他继续玩命,刻苦训练半年,获得了工字伏虎拳、虎鹤双形拳等新技能。人们常常认为“天赋”就是能力本身,然而浇灌这些天赋的,是不断的、无休止的好奇心及对挑战的探寻。彭于晏用他的亲身经历告诉了我们成长型思维的可贵,他的自信也来源于此。真正的自信是,有勇气敞开心扉去欢迎新的变化和想法,不管他们来自何方。真正的自信来源于你的思维方式:你已经做好了成长的准备。
希望我们有一颗不断向上的心
上述例子正好向我们证明:在一个个人能力固定的世界里,成功需要你证明自己的聪明和天赋,证明你自己的价值;而在另一个能力可以改变的世界里,则需要你提高自己,去学习新知识,发展自己的才能。思维模式其实就是一种信念,知识你意志的一部分,而你是可以改变你的意识的。生命就是一个不断挑战自己,超越自己的过程。星云大师说过:"当一个人开始相信命运时候,那他已经堕落了。”改变思维模式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不是一场外科手术,以前的旧信念就被换成一个全新的,随着新信念变的越来越强,就会获得新的思考和处理方式。愿我们都有一颗不断向上的心,去成就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