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睡前躺在床上,我总爱翻手机相册。看着白天拍的孩子笑脸、没吃完的半盘菜、工作群里的未读消息,常常会叹气:这一天又过去了,可我想做的事,一件都没好好完成。
我的时间,总在“被打乱”里溜走
工作日的早晨像打仗。闹钟响三遍才爬起来,一边催孩子们起床,一边煎鸡蛋,嘴里还得念叨“快点快点,要迟到了”。送完娃赶去上班,刚坐下想列个任务清单,电话就响了,要和多方一一回复,等处理完这些,一抬头,上午已经过半。
晚上回家更忙。做饭时要竖着耳朵听孩子在客厅有没有吵架,吃饭时要刷班级群的通知,生怕漏了明天要带的回执。好不容易把孩子赶去洗漱睡觉,想坐下来看会儿书,刚翻两页,洗衣机的提示音响了,得去晾衣服;刚晾完衣服,想起明天早餐还没准备,又得去厨房把第二天的面包预约好。
休息日更没自己的时间。要陪孩子去上兴趣班,在教室外等的两小时,想看看课程视频,结果刷短视频刷到下课;回家要大扫除,擦桌子、拖地、整理玩具,忙完腰都直不起来;抽空去超市采购,推着购物车在货架间转,想着晚上做什么菜,到家才发现忘了买酱油;偶尔想去看望老人,在家收拾一小时,路上来回一小时,待半小时就得往回赶,因为孩子的作业还没辅导。
最无奈的是那些“计划赶不上变化”的时刻。有时候好不容易静下心来看书,亲戚一个电话打来:“来家里吃饭呀,都给你留了排骨。”想着拒绝,可话到嘴边又咽下去,只能放下书出门;有时候打开写作软件,刚敲下标题,孩子抱着拼图跑过来:“妈妈陪我玩。”看着她亮晶晶的眼睛,又把电脑合上了;工作时更别说,原本规划好一上午写完报告,结果任务像雪花似的飘过来,等忙完抬头,杯子里的热茶早就凉透了,连喝口热的功夫都没有。
为什么别人能“轻松通关”,我却总在“卡关”?
我常常羡慕那些把日子过得井井有条的人。朋友圈里有个宝妈,每天送完娃去健身,上午工作效率超高,下午还能抽空写公众号,晚上陪娃读绘本,睡前还能看会儿剧。她总说“时间够用呀”,可我怎么就觉得时间像指缝里的沙,怎么抓都抓不住?
直到有天晚上,孩子睡后我翻来覆去睡不着,开始琢磨:真的是时间不够吗?还是我把时间用错了地方?
仔细想想,其实很多时候,是我自己“把时间绑死了”。孩子来找我时,我总觉得“陪娃就得全情投入”,于是放下手里的书,陪她搭积木、过家家,可她玩着玩着自己就跑去看动画片了,我却愣在原地,不知道刚读到哪一页。其实她只是想确认“妈妈在不在”,我完全可以坐在她旁边看书,她拼拼图,我翻书页,这样既能陪她,又能做自己的事,还能让她学会自己玩,多好。
去超市采购也是。排队结账时总在刷手机,其实可以打开语音备忘录,把脑子里闪过的写作灵感说出来,回家后稍作整理就是一篇短文;跑步的时候总在胡思乱想,不如听听之前落下的课程,一边跑步一边“充电”,还不会被短视频勾走注意力。
工作上更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每天到公司先处理最急的事,结果重要的事拖到下班还没做。其实可以早上到岗后花五分钟列个清单,按“重要紧急”排序,做完一项划掉一项,就不会手忙脚乱了。
还有家务。以前总觉得“大扫除就得自己来”,其实可以把简单的任务分给孩子:让他们浇花、整理自己的玩具、把脏衣服放进洗衣篮。孩子觉得是在“帮忙闯关”,我也能轻松不少。早晨想安静一会儿?提前给孩子写个“任务清单”:比如“叠被子”“自己刷牙”“读一本绘本”,完成一项贴个小星星,他们忙着闯关,自然不会老缠着我。
时间管理的真相:张弛有度才是真
想通这些后,我试着改了改自己的节奏。
昨天送完孩子,我没有立刻赶去公司,而是在楼下公园坐了十分钟,晒着太阳喝了杯豆浆,感觉一整天的心情都轻快了。工作时列了任务清单,做完一项划一项,中午居然有空眯了十五分钟。晚上陪孩子时,我坐在旁边看自己的书,她拼完拼图会跑过来跟我分享,我夸她“你真棒,自己完成了这么难的拼图”,她笑得特别开心。
原来时间从来都不是“不够用”,而是我总在“紧绷”和“浪费”之间摇摆。该紧的时候没抓紧,被琐事牵着走;该松的时候不放松,总想着“还有事没做”,结果什么都没做好。
今天早上,我给孩子写了任务清单,自己也列了待办事项。看着孩子认真闯关的样子,我坐在沙发上写这篇文章,阳光透过窗户照在纸上,暖暖的。
其实人生哪有那么多“必须立刻做完”的事?重要的是分清轻重缓急,该紧的时候紧紧抓,该松的时候慢慢过。就像弹琴,有高音有低音,有快拍有慢拍,才能弹出好听的曲子。
从今天起,不做被时间追着跑的人,要做和时间好好相处的人。张弛有度的日子,才是最丰满的人生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