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提了,一个绝好的文章题目与文章部分内容,在我发出来之后不到三分钟就看不到了。没有人告诉你为什么这样,一切都靠你自己掌握。为了不浪费我一天多写作时间,也为了给大家普及一些知识,还是删除一些内容,重新发一下吧。文章的流畅度差了许多,就看知识吧。
说到长度单位,我们中国人用的最多的大概是丈、尺、寸。我们就从这些长度单位说起。
先说“丈”。我们知道,要对某个物体的长度给出一个大家都可以理解的描述,其前提就是大家都知道测量该物体的标准是啥?这个标准是不是为大家所共知。否则,你对某物体长度的描述,别人就无法理解。比如,你说这根木头有一“船”长,内地人与沿海人的理解,一定是不一样的。因为内地的船与沿海地区的船,完全不一样。那么,一般人最熟悉的是啥呢?——是人!对,就是人的自身。所以,古代就以人的身体长度为根据。于是,一个普通男人的身体高度被确定为“丈”,从此,出现了“丈夫”一词。
再说尺、寸。《孔子家语》曰:“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 最初的尺是指男人伸展的拇指和中指(或小指)之间的距离,也就是我们平时生活里说的“拃(zha)”,长度大约是20厘米。说起来你也许不信,在《圣经》中也有一个与此相同的单位:“虎口”,英语为“span”。这与我们所说的“拃”---手掌全部打开后拇指尖与中指尖(或小指)之间最大距离的定义是完全一样的。不过,在西方国家的官方正式使用场合,“虎口”是个有具体固定尺寸的度量单位:1 span = 23厘米。也就是说,1span的长度是精确而不是大约莫的。
关于尺,外国还有一种说法,尺是指从胳膊的肘部至中指尖的长度。这个长度在古代以色列有专门名称---“肘”,又称“肘尺”、“腕尺”。1“肘”大约在18-22英寸之间,合46-56厘米之间。这与西方人个子高有关。我们把胳膊的小臂骨称为“尺骨”,不知是否与此有关。商代的1尺是现在的19.91厘米。到战国时,1尺是现在的22.12厘米左右。但各诸侯国尺度也不完全一致,如出土的战国楚尺长22.7厘米。《邹忌讽齐王纳谏》文中曰:“邹忌修八尺有余。”如果按今天的尺度来计算,邹忌的身长是2.66米还多,这显然太高了。邹忌是战国时齐国人,按1尺为22.12厘米计算,他的身高应该在1.8米以上。他的这个身高即使在今天,也可以算美男子了。在我国,与尺比较接近的是咫。咫,是指妇女手伸展后从拇指到中指(或小指)的距离,因而稍短于尺。后来咫尺连用,表示距离短,如“近在咫尺”。
所谓“寸”,是从尺度之下分出来的长度单位。十分之一尺为“寸”。不过,在中医里,寸则是与本人手指有密切关系。在寻找穴位时,中医有“同身尺寸”之说。意思是,每个人穴位的位置虽然相同,但每个人手指的大小、宽度,依年龄、体格、性别而有极大的不同。因此确定穴位时必须用自己的手指。一指宽——拇指第一关节的宽度,即一寸。三指宽——食指、中指、无名指第一关节宽度的和,即二寸。四指宽——食指、中指、无名指第二关节和小指第一关节宽度的和,即三寸。由此来看,寸也是与人有关的。
说过了丈、尺、寸,我们再说说中国古代其他长度单位。在寸以下的长度单位依次有:分、程、发。《说文解字·卷七·禾部》程字: 十发为程,十程为分,十分为寸。这里说的“发”,就是指头发。“发”,也是当时划分的最小长度单位。成语“差若毫厘,谬以千里”中的毫、厘,也是长度单位。其实际上对应的就是发、程。
中国古代常见的长度单位还有:“墨、寻、仞、扶、跬、步、武、常、引、里、”等。
“墨”,等于五尺,也就是半丈。《国语·周语下》:“夫目之能察也,不过步武尺寸之间;其察色也,不过墨丈寻常之间。”韦昭注:“五尺为墨,倍墨为丈,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墨,从土黑声,显然与人体无关。不过,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一个与人体有关的长度单位“庹(tuo)”,就是双臂伸展后的长度。1“庹”大约合“5尺”。据说,这个“庹”的长度单位与读音还是从国外传来的, 而1“墨”也等于“5尺”。那么,是不是这个长度单位是从国外传入中原后有了内地的读音,1庹=1墨?
与墨相似的还有“仞”。《正字通》:“古以周尺八尺为仞,中人之身,长八尺,两臂寻之,亦八尺,两足步之,亦八尺。度高深以仞,度短长以寻,度地以步。”按照前面说的周尺为19.91厘米,中等之人的身高八尺,也就是160厘米左右,与实际基本相符。“八尺为寻,倍寻为常。”由此,寻常一词,其实与人体也是有密切联系的。知道了寻常的含义,你再读杜甫《曲江》诗的颔联“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用“寻常”一词的这个歧义,作为数字与“七十”结成对偶,你就不会再大言不惭地说杜工部这句诗有对仗不工的毛病了。
扶,这个长度单位大家不太熟悉。古代有“1指为寸,1扶4寸”的说法,就是四指并拢的宽度为“1扶”。《公羊传·僖三十一年》:“触石而出,扶寸而合。《注》侧手曰扶,按指曰寸。”《韩非子·扬权》:“故上失扶寸,下得寻常。” 陈奇猷集释引旧注:“四指为扶。上於度量少有所失,下之得利已数倍多矣。” 既然是四指并拢的宽度即为“扶”,那么,就不能不说到一个以色列长度单位(hand breadth):“掌宽”。扶与掌宽是完全一样的。可见,中外的长度单位多与人体有关的规律也是相同的。
跬(kui),从足,圭声。古时称人行走, 举足一次为跬, 举足两次为步, 故半步叫“跬”。步,古时一举足叫跬(半步);两足各跨一次叫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个成语耳熟能详,运用自如。不过,步在作为长度单位时,是有确定数值的。中国历朝对“步”的规定不一。周代以八尺为一步,秦代以六尺为一步。《史记》:“舆六尺,六尺为步。”既然说到“步”,我们就还要介绍一个长度单位“武”。《国语·周语下》:“夫目之察度也,不过步武尺寸之间。” 韦昭注:“六尺为步, 贾君以半步为武。”武,止戈为武。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的安全距离为三尺。再靠近了,可能就要动武了。古时候,我们的先人就界定了人与人之间安全舒适的距离。可惜,现在全丢弃了。公交车排队登车时,几乎是间不容发,被挤的人能不发火吗?
引,十丈为引。《前汉·律历志》其法用竹为引,高一分,广六分,长十丈。引者,信也。《注》信读曰伸,言其长。
里,最初是指民众聚居地,后来引申发展成为长度单位。里是中国最大的传统长度单位。古以三百步为一里,后亦有以三百六十步为一里者,今以一百五十丈为一里。
后面的内容删除了。不想修改了,就这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