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自给自足的局限性及生产者消费者的一致性
思量时,几样小菜已经送来,吃的也差不多了。他们的精神也恢复了。于是武媚就起身付了帐。几个人就出了同福客栈。“现在去那里”“当然是去城西的琉璃场了”彻底恢复的淑妃,欢快的叫到,“那好吧,我们去城西的琉璃场”张道陵说完,一行人向西而行。走了一段路,张道陵感觉有点口渴,可能是刚吃过饭。正好看见前方有个老汉,提着个篮子在叫卖桃子。张道陵就叫住了老伯,“老伯,都中午了,还在卖桃子呢?还不回家去吃饭”“这位小哥,就回去了,还剩下不多,顺道看看能不能便宜处理掉。反正带回家也是扔掉了。”“带回去为什么要扔掉呢?”“这位小哥,一听你这话,就知道你出身富贵,桃子这种东西经不起盘颠的。翻几下就烂了。家里又是种了些桃树,这东西又当不了饭吃。所以出来能卖点就卖点,平时也都是自已吃。实在吃不了,坏了也可惜才出来换点钱。”“那老伯,家里的生计还可以吧。”“谈不上好与不好,自给自足呗,风调雨顺,日子过的还凑活,遇上灾年就有点紧巴,好在现在的皇上还算开明,在灾年总会开仓救济,总的来说日子过的还不错。”“哦,这样,那你把下的桃子全卖给我们吧。也好早点回家吃饭去,我们也正好口渴了。”“那感情好,我便宜点给你们。”说完武媚就去和老汉结了帐。然后找了家借了点水,把桃子都洗好了拿来每人分了几个就边走边吃。
然而老汉的话却引动了张道陵的思维:个体的自给自足。是有其个体的局限性的,人是群体性生物,群体越大,其分工协作的能力就超强,那么其生产效率和避险能力就越强。如同蚂蚁的组织结构。有效合理的分工,才能使弱小的蚂蚁种群得以延续。人是有灵性和自我意识的高级群体生物。具有蚂蚁这类生物似的群体概念也具有高等动物的自我意识。人类社会矛盾根源就在于群体概念与自我意识之间的不协调所产生的摩擦和对立。但是如果人类若想获得更好的生活品质,更为安全的生活环境。也就是更高的生产效率和对未来更为安全的避险方式。那么群体协作,社会分工是唯一的选择。个体的能力是有极大的局限性的,而群体性的创造力似乎是无穷的,其实对人类而言最富贵的资源恰是人类自身。比如这个老汉一样,在没有社会太多分工协作的情况下,依据个体的自给自足,其生产效率低下,生活品质不高。对未来的抗险预防性差。这还是在王朝内,若是处于王朝之外,任何的病灾荒都会使其无法生存延续下去。王朝的官员体系其实本身也是一种社会分工。它起到最基本的协调,管理,调度的职能作用。而封建王朝的管理体系缺乏了信息收集和技能研发的职能。加上对商业这种物品流通的桥梁的不重视,甚至是轻视,使得社会分工体系很能向前发展。如同要想富先修路是一样的道理,只有物品可以流动起来,才能提高社会生产效率,才能激发社会的分工社会意愿,才能使人们去研究如何提高生产效率。从而促使社会向前发展。
但是如果从社会总体而言,又的确是自给自足的状态,社会的分工有效性就在于所有的生产,只有销售出去才是有意义的社会生产。如果把社会分工生产的进行简化那么就会得到这样的模型图:
如此图,所体现的就是生产者和消费者是一致的,就是生产者同时也是消费者。只是彼此互补的不同类别的分工和商品消费。那么意味着:从社会总量上看生产的结果必然等于消费的结果,那么生产与消费之间就是一零和关系。否则就是生产过剩或是产能不足。也就是无论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具有双重属性---即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同时,这种双属性关系也体现出社会的公平性所在,即任何一个只有付出才能有收获,收获必须要有付出。如果一个人没有付出却有收获就会本能的会被社会所反感和厌弃。而同时如果一个人付出却没有得到就有的回报,就会引发社会的同情感。。所有脱离二重属性的成年个体的存在则意味着不公平的社会现象的存在,因为这破坏了付出等于收获的平衡系统。无论是付出而没有收获的还是只有收获而不付出的,都是如此。而婴孩与老人,则是建立在时间轴上的平等对等。从时间的延续上如果没有人为的干涉,大多数人都是从出生需要给养,成年后则需要给养老人,小孩,老年后又需要小孩的给养。恰好是一种平衡。而人类更多的时候是一种多产与付出状态,因为总体人口数在过往的时间是增长的。为了保持这种人口总量上的增长,当时的人们是需要极大的付出的,疾病,战争,天灾,保证基本生存的供给等等。同时还要促进社会向前发展。
�是�D�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