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的标题是看得破大局。这一章讲了三个小标题,第一,孩子早些知道自己没有天赋,挺好的。这一小节其实是小孩子要明白自己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每个人的天赋不同,东边不亮西边亮,早一点知道自己在哪方面不擅长,且没有天赋未必是件坏事。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发现自己有天赋的事情,就是走向幸福的第一步。
第二:什么比成绩更能预测一个人的未来成就?美国大学录取究竟看什么?美国大学的录取是全面的评价体系,考试成绩优秀,并不能成为进名校的保证。这个全面评估的区间基本上集中在了高中,也就是招生官认为一个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最有代表性的四年时间。他们非常注重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有时候比学习成绩更能预测一个人的未来成就。究其原因,读书考试是由老师或者升学压力驱使的,属于外部驱动力,而课外活动是自发的,由自己驱动,属于内驱力。
第三:怎么选择课外活动?其实没有最好的推法,只有适合自己孩子的推法。家长在帮助孩子选择课外活动的时候,可以多方面考虑,比如说才能天赋,家境,资源,兴趣爱好,市场需求,然后再综合各方面的集中部分。如果有机会能带孩子去了解、尝试和学习家长熟悉的和从事的行业和专业,孩子可能比其他同龄人走得更顺,走得更远。
第12章的标题是卜得到未来。作者感慨时代在不断的变化,时代变化的速度还在不断的加快。这里同样有三小节,第一:什么是真正的“学习”。OECD有一个项目叫做“教育2030:未来的教育与技能”,旨在帮助学校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专家学者提到现在世界真正需要的人才啊,是具备三类能改变世界的能力:第一类能力:承担责任;第二类能力:创造新的价值;第三类能力:调和紧张局势,走出困境。
第二小节:在21世纪,读书是为了什么?作者提到无论在哪里,好的学校,好的教育有这些特点:1.个性化多于标准化;2.启发多于教给;3.过程比结果重要;4.是应用比理论重要;5.思辨比接受重要。任何时候都要尽量保持开放的思维和乐于接受不同心态的光观点的心态。
第三小节:让成长看得见。受教育的目的不只有一个,但其中之一应该是获得生活的灵感。哈佛大学的托尼·瓦格纳博士在大量调研后提出未来世界需要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的七个关键能力是:批判性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跨界合作与以身作则的领导力,灵活性与实验性,主动进取与开创精神,有效的口头与书面沟通能力,评估与分析信息的能力,好奇心与想象力。作者在这个启发之下,为孩子设计了一个成长档案,建议培养孩子可以从以下五六个方面去努力:1.创造创新和创业精神;2.团队协作能力;3.全球事业以及领导力;4.较强的书面和口头沟通能力;5.自我认知和学习能力;6.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还举例子讲述了在生活当中如何去培养这些能力,给到了我们阅读者一个很好的启示。
最后本书作者作者还写了一个结语。作者在这里特别回答了儿子:什么才是长大?她说如果有一天你能清楚的认识自己的优点,缺点,优势,弱势,你也清楚别人真正的需要是什么,同时你也清楚你所处的大环境是什么,能明白自己的定位,明白在这个大环境下你跟别人的关系是什么,那你就长大了。我觉得这就是一种自我认知的能力。作者特别感慨,当他们开始有意识的去思考,去把控,去选择去变得不同的时候,才发现每天枯燥的带娃日子不充满了学习的契机,充满了生命的奇迹。我非常深刻的认同家长带娃的过程,就是与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感恩孩子的到来,感恩孩子再一次给了我们成长成熟的机会。更感恩刘晓程毅博士写出如此优质的家庭教育书籍。我想此书还值得我再去研究,细读,学习,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