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让人上瘾的书,这是一本一看就停不下来的书,这又是一本让人特别感动的书,这也是一本让我舍不得看完的书……关键读的过程会觉得很有收获,很有触动,也会遇见自己,遇见这样一本书太不容易了。
美国心理学家、斯坦福大学终身荣誉教授 欧文.亚隆说 :"我读心理治疗的书超过半个世纪了,但从来没见过这样的书:这么大胆、 么直白、这么多好故事,又这么深刻而引人入胜。"
李松蔚说:“读这本书的过程,就是在灵魂的方寸之地一寸寸探索。越往下,越是晦暗幽深,于无声处听惊雷”。
这本书让我看到心理咨询的过程和心理咨询的意义,也看到了咨询师自己生活的样子。咨询师也并不是超人,也会崩溃,也不知道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其实谁的人生不是这样呢?总有一些要迈的砍儿,学了心理学也好,心理咨询师也好,都不能让你事事顺心,但也许会多一点直面的勇气。
在这书中,我们会看到四个来访者的故事,有的让人发笑,有的让人流泪,有的又让人感动,读每个人的故事就像是跟着他们一起在治疗室一样。
他们是:
一个四十多岁、事业成功、自以为是,认为身边所有人都是蠢货的好莱坞制片人约翰;
一个三十多岁、刚刚新婚、美好人生刚开始就被诊断出患有癌症,不得不面对死亡的大学女教师朱莉;
一个六十九岁、离过三次婚,感觉孤独绝望,声称生活再不好转就要在七十岁生日当天自杀的老太太瑞塔;
一个二十多岁、有原生家庭创伤和酗酒问题,在爱情中频频受挫的姑娘。
在咨询室这个空间里,他们都展现出最真实、最脆弱的一面;也是在这里,获得了陪伴和倾听,获得了宝贵的觉察、成长与改变。获得了勇气直面最真实脆弱的自己。
同时,书中还有第五个寻求帮助的人,那就是治疗师自己。她是一个单身的职场妈妈,四十多岁时在本以为要走进婚姻的时候被 分手,几乎崩溃。在朋友的建议下她也给自己找了一位心理治疗师。当她切换到来访者的位置,坐到另一位心理治疗师的沙发上诉说自己内心的脆弱与悲伤,就更能感受到心理治疗为何具有治愈和改变的力量。
这本书从治疗师和来访者的双重视角展现了心理治疗的过程,让我们发现:无论身份背景有多相异,人类面对的烦恼其实都相通——爱与被爱、遗憾、选择、控制、不确定、死亡,这些都是我们身而为人必须共同学习面对的议题。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遭遇的切肤之痛和生命困境,都能在这本书中得到共鸣、找到希望。
假如不痛苦,你就不曾体味真实的人生;假如你也深陷痛苦,你凭什么帮助别人?我之前就想,如果咨询师自己的生活都是一团糟,又怎么去帮助别人,这不是不一致带着面具生活吗?读完这本书让我看到,就算洛莉遇到那么多的事,状态那么糟,也还是可以在咨询中帮助别人的,当然,是她诚实的面对了自己,成为了来访者。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魔,或大或小,或新或旧,或安静或吵闹,不管以什么形态出现,这些不速这客总会找上我们。这个时候,否定自己,自我攻击一定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好的心理治疗会有一种魔力,让你的每个细胞都感受到自己是重要的。治疗师发自内心地对你抱有好感,抱有好奇,因为她能看到你心灵上最柔软的地方,看到你的勇敢,还有你的灵魂。
心理咨询师也并不是什么有魔力的巫师,只是一个在来访者面前常常一筹莫展的普通人。
这本书中洛莉做的最有勇气的事,就是放下咨询师的职业角色,诚实地讲述她自己的人生难题。诚实有抚慰人心的力量,却往往深藏不露。来访者的痛苦可以一眼看穿,但洛莉克服自我的逃避却需要另一个咨询师的帮助。就像她倾听的每个来访者一样,她本人的人生也隐藏着困境。
看到真相已不易,讲出来就更困难。
痛苦之下,还有什么更接近本质的东西吗?读这本书的过程,就是在灵魂的方寸之地一寸寸探索。越往下,越是晦暗幽深,于无声处听惊雷。我们的问题可以寄放在语言中,暴露在阳光下,不是只能假装视而不见,这已经够了,讲述的好处就在讲述本身。走进当事人的内心,这比阅读任何一个来访者的故事更加动人心魄。看着她的挣扎、犹豫、试图遮掩,最终鼓起勇气说出来 。说出来了,一切都没有变。当然不会变,但你知道,就这样已经有些改变发生了。
所有的故事,说到底都是同一件事--我们无法逃避痛苦,只能承认。承认本身,就是最隐蔽也最关键的改变。
当痛苦终于被言说,人们才能获得最基本的勇气,去看、去感知、去信任。
我们才有勇气从对方眼睛里看到自己在做什么,也有智慧去思考为什么做,或者,还存在哪些不同的选择。语言让我们沉静,不急着改变,而是储备时间与能源。交谈让我们接纳自己,接纳自己的痛苦,也接纳我们用来逃避痛苦的徒劳无功。等做好准备,它会转变成更积极的行为。
当我们面对那些无法言说的痛楚,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方法来保护自己。
如果你要分享一个让人难以接受的真相,那就意味着你需要面对这个真相,但同时,你也将获得一项回报,那就是自由。真相能把我们从羞愧中解放出来。
行为的转变阶段就是这样的,你不会一下子完全放下你的所有防御,相反,你要逐层卸下防御,慢慢接近最柔软的核心,最终触及你的悲伤和羞愧。
治疗师的沉默:虽然我和温德尔全程也没说几句话,但这仍然是一场对话。他目睹了我的悲伤,他并没有打断我,帮我分析问题,来尝试让我好受一此。他允许我用当下最需要的方式来讲述自己的故事。
治疗师的沉默已经成为一种落入俗套的桥段,但只有沉默才能让人们真正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交谈让人们必须不停地转动脑筋,从而安全地避开自己的情绪,但沉默就像是清空脑袋里的垃圾。当你停止用语言来填补空虚,就会有一些重要的东西浮出水面。而当我们在沉默中共处,对于来访者来说可能是一片未知的、蕴含思想和情感的金矿。
心理治疗最有效的时候是在人们开始好转的时候--就是在人们开始觉得不那么抑郁或不那么焦虑的时候,或是在危机已经过去的时候。这时他们反应不再过激,更专注于当下,更容易参与到治疗工作中。但不幸的是,人们常常在症状出现好转时就选择了结束治疗,他们没有意识到真正的重头戏此刻才刚要开始,留下来继续治疗将需要他们付出更多的辛苦。
如果来访者不是正处于危险的时刻,或是不受任何既定的期望的限制,那这时的心理治疗将是最具有启发性的。当我们给思维一些究竟,让它可能自由的游走,它就会把我们带到最意想不到的有趣的地方。
虽然每个人都需要每次离开治疗室的时候都感觉更轻松一点,但心理治疗并不总是这样,他也不负责提供短期快感。心理治疗之所以具有挑战性,是因为它逼着人们从平时尽量回避的角度来观察自己。
通常患者在经历抑郁的情绪时很容易产生自杀的念头,但大多数人在接受治疗后都不会将那些绝望的冲动付诸行动。而事实在,当来访者刚开始有所好转时,自杀的风险反而会增加。在这个短暂的时间窗口中,他们不再感到抑郁,开始有能力照顾好自己的衣食起居,但他们依然处于相当严重的痛苦中,以至于有了轻生的念头--长期的困苦和新生的行动力交织成一股危险的力量。不过一旦抑郁状态缓解了,自杀意念也会减弱,就会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道歉究竟为了谁?有时原谅是很微妙的,就像道歉一样。你向别人道歉,究竟是为了让你自己好过一些,还是为了让对方好过一些?你是真的为自己所做的事感到抱歉,还是其实觉得自己做的事完全在理,只不过是想通过道歉安抚那个认为你应该觉得抱歉的人?
无论你有多么爱一个人,有时也还是难免会伤害到那个人,这并不是因为我们想要伤害谁,而是因为我们都是人,而受伤是亲密关系中的附属条款。
一个来访者在有所进步却忘了在治疗 中聊过些什么,要比他们记得我们说过什么却仍旧保持不变要可喜可贺得多,只可惜大多人经常都会选择后者。
当你陷入某种不对的状态下,也许可以找个人聊聊……谁知道会发生什么呢?试试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