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先生的这几封信全是在解答对“知行合一”的疑惑,有的担心人们会因为王阳明先生的言论而一味的追求内心的存养而抛弃万物的事理,有的担心存养心性而不能落于实处在遇事时不能实际的解决问题,有的是直接对王阳明先生的言论抱有怀疑的态度。王阳明先生一一做出了解答。在王阳明先生的解释下不难发现,所以人的疑问都在于没有真正的理解“知行合一”。心是一身之主,而心的虚灵明觉,就是所谓固有的良知。良知顺应感受而触动,就是意。有知,然后有意,无知也就无意了。意要作用就要有物,这个物就是事情。当一件事情发生时会触动一个人的意,也就是让人有所感受。而这个感受的产生首先要这个人有知,知就是良知,良知在于一个人的心。人的心只有一个,它主宰着人的知,掌控着一个人的意,从而掌控着一个人的行为。这种知只能在人的内心去寻找吗,它并不存在于外物,不随着外物的消散而消失。一个人如果做到真正的知,就不必担心他运用不到事物上面,因为知行本不可分割,无需分割。天下所有的 学问,没有不实行就可以称为“学”的。学从一开始就包含了行,“笃行”的“笃”是实实在在的意思,也就是指已经行了,而且切切实实地行,绝不中止地下苦功的意思。学有疑问就会“审问”,之后还会有疑问就是“慎思”,之后还不回没有疑问就有了“明辨”,然后再不断的下工夫即是“笃行”,所以知和行是同时进行的,并不没先后。当事物的发生就最让人产生感受,也就触发了意,无知无意,既然有意也就肯定有知。顺意而为之,也就是知体现在了处理事物上。知行本一体,无需向外追求,只需摒弃私欲,存养内心。、
传习录12
最后编辑于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先生曰: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
- 夭寿不二已经是极高的境界,而王阳明说那不过是困知勉行的事,属于好同志第三等。王阳明自己,是做到了夭寿不贰、修身以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