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病成医,30年糖尿病控糖正常的我,把这些经验告诉你

齐帆齐商学院

我得糖尿病,掐指一算已经近30年了。

前天,一检查,身体的各项指标正常,特别是血糖,5.8!

一看这样的结果,心里高兴。

这个结果是必然必须的,我坚信!

已经有三个多月没有检查过血糖了,因为我有感觉。

平常走路,根据我的经验,只要脚沉重,不想抬起来,浑身死气懒得动,或者是上楼感觉腿困,还有就是嘴巴里没味道,光想喝水,不用检查,血糖一准高。

这样的情况,我自己存了多年了,也检查了多次,经验告诉我,别浪费时间,浪费精力了,要注意饮食,注意锻炼,要按时喝药了。

我的体重一直保持在110斤左右,一米六多一些的我,怎么做到健步如飞、血糖正常、和正常人一样的呢?

我控制血糖分以下三个方面,分享给糖尿病的友友,作为参考哦。

首先,要注意饮食。

俗话说,病从口入。很多疾病,都是吃出来的,糖尿病也是一样。

我是怎么患上这种难缠的富贵病的呢?

在95年的时候,我就有感觉,年纪轻轻的我,晚上只要一喝稀饭,半夜里就会起夜。

并且,还不是起来一次。有时候两次,甚至三次。

心里非常烦,可也没办法。

俗话说,管天管地,管不住屙屎撒尿和放屁。肚子不舒服,不排出来,翻来覆去睡不着。

当时,没有在意,也从来没有怀疑自己会得糖尿病。

后来,发展到眼睛眼珠疼痛,当时也没有多想。因为我当时是在一个集团公司做财务工作,每逢交报表的时间,就会熬夜。

因为领导有任务,报表必须得在几号做出来,来研究企业发展用。

财务报表是一个企业的血液动态报告,关系着领导的决策,到时间必须拿出来!不讲任何理由任何原因!

所以,每个月的月底,都要熬几天夜,眼珠子就会疼痛厉害。过后了,就轻了。我一直以为,眼珠疼是与熬夜有关。

我去市医院五官科的门诊里看医生,人家开出方子让检查。

经过几次检查,说眼睛没啥事儿,没问题。我把情况说的很清楚了,医生说,那你平常要注意,尽量别熬夜,别不把身体当回事儿,病在自己身上,自己不注意,疼痛了自己受罪,没人替你。

可是,那是我的工作啊!

我提出要求,让他给我开点儿药,治疗一下。他笑笑答应了,对我说,药物控制,注意休息,千万别不当一回事儿。

眼睛滴入了药水,症状缓解了,可一停下,不熬夜眼珠子也会疼,只是疼的比较轻。

这可不行!

眼睛是人体的重要器官,是心灵感应的窗户,要是有一天,我积劳成疾,突然看不见这个世界了,眼前一片黑暗了,那该是多么可怕!

尽管我看过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但是,我也不想当个瞎子!

那太痛苦,太无奈又无助了!我的生活,将会一团糟!

为了治疗这眼疼病,我抽空去了省城,爱人当时在那儿工作,去那儿检查检查,看看比较放心。

没想到,到了那儿的五官科检查,也没看出个子丑演卯来,也没看个清楚,说个明白。眼睛没病!

没病咋会疼?!

医生的话和我们当地的,如出一辙。没想到,大医院的医生,也没有更高的招数。

公司领导从北京请来了专家,联合当地的知名医院,一起给员工们做全身体检。

就是这次体检,让我初次检查出,我的血糖值是7.8。

这个结果,让我难以接受,家里人也接受不了!

但是,那结果是白纸黑字,写的清清楚楚。

不相信!这种终身服药的富贵病,咋会找到年轻轻的我?

当医生的亲戚一听,也不相信才二十多岁的我会得这种病。一般情况下,这都是中老年人生的病,他让我再去市医院检查一下。

很不幸!在市医院的检查结果显示血糖值8.2。我的眼珠子疼,原来与血糖高有关。

这得赶紧吃药控制,要不然这个数字还会攀升。

我问医生,这病怎么得的?

他问我,上查三代,有没有得这病的?

我仔细想了想,爷爷奶奶没听说有这病,爹娘没有,姥姥和太爷不清楚。姥娘姥爷没有,再往上查,不清楚。

他几乎排除了遗传这个途径,根据我的讲述,他推断,我有可能是长期坐的工作,饮食不规律,影响了身体胰腺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导致血糖升高。

所以,他建议我平常工作之余,多站起来活动活动,另外不要半夜吃东西,增加身体各个器官的负担。

我有这个毛病,因为当时在乡镇集团企业工作,每天晚上十点下班,一年四季都是这样。下班之后,餐厅里有窗口,公司补助饭票,可以随便吃。

这病,看来一方面是久坐,一方面是生活不规律,嘴巴吃出来的。

开始服用降糖药,一喝药,血糖降下来了,眼珠子自然不疼了。真是神奇啊!

另外,我开始控制自己的饮食了。海吃海喝的时代,戛然而止了。

我开始上网查询有关糖尿病患者的食谱,还有吃的时间等方面。

总结出来如下:

早餐必须吃!黄色的早餐养脾胃,一个人的脾胃好了,你就少得很多病,少和医院打交道!

以前,早上起床,急急忙忙去赶时间上班,根本来不及吃早饭。

我知道了早饭的重要性以后,定时间,提前半个小时起床,娘做好了小米粥或者五谷杂粮粥,我盛一碗一喝,来一个烙馍卷菜,吃的得得劲劲上班去。

中午在厂里吃饭,我也注意,不再大碗大碗喝汤面条,或者吃捞面条了。

尽量去吃含膳食纤维多的食物,吃红色的食物。因为膳食纤维能加速肠道蠕动,把垃圾及时排出体外。肠道没问题畅通无阻了,体内产生毒素少了,生病的几率自然降低了。

吃红色的食物,因为11点到1点之间,按子午流注的说法,是养心脏的时间,心脏喜欢红色的食物。

吃饭之前,先喝一杯茶占住肚子,这样有了饱腹感,就少吃饭了。要是饿了,我办公桌里,经常有零食儿。

猕猴桃、黄瓜、番茄,还有雪莲果,这些水果不影响血糖值,升高的波度很小。我让娘炒了一些黄豆,有时候,吃一把炒豆,喝一杯茶。

晚上,尽量少吃。书上说,糖尿病人少食多餐是有道理的。一次吃个多半饱,剩下的留给茶水,留给自己能吃的水果和零食儿。

以前不吃生洋葱,一个是因为辣,窜鼻子,一个是吃了之后,臭屁多。并且,那味道,伴随着酸胖乱臭的洋葱味儿,特别难闻!

后来,知道洋葱能降血糖,它所含的独特气味儿,还可以扩张血管,加快血管的流动,里面的垃圾可以被快速流转。

吃!吃洋葱!

我的零食儿里加入了生洋葱,不好吃也得吃,辣,就喝水。放屁不好闻,那就尽量躲出去放。为了健康,这都不是事儿!

晚餐时间,公司餐厅一般五点半就开始了。我六点准时过去,吃黑色的食物。

黑米粥,黑木耳菜,海带、黑米饼等等,只要是黑色的,都是我的菜。以前,可是不吃一口啊。因为心里的偏见,讨厌黑色食物,总感觉那不干净。

要是同事们请客吃饭,或者亲戚家请客吃饭,我为了控制自己,对美食儿不断往嘴里送的欲望,就提前喝水。

坐在饭桌上,茶水在肚里占了位置,少吃吧,要不然,撑的慌!

还强迫自己的筷子多叨那些青菜和素材。黄瓜,芹菜,小白菜等等菜品,久而久之,习惯了,它们成了我的最爱。

但是,饭店里的东西,也得尽量少吃。因为油盐太大,还有其他一些乱七八糟的调料,满足了味觉,失去了健康。

要想身体好,还是得吃家常饭,在家里做着吃,最好。

要知道,以前我爱吃外面的东西,那些素材,最多叨几口尝尝而已,放着大鱼大肉不吃,是傻瓜!

现在呢?为了控制好血糖,我有经验了。只要在外面吃一次,血糖就会引起波动,就会升高。

坐在亲朋好友的宴席上,吃素!因为我知道,素菜在肚子里排空的时间最短,而肉食需要几十个小时,才能排出体外。

要是实在想吃肉,就叨那些不长腿的!

鱼,管它是啥鱼,只要端上来,吃。大虾,端上桌,吃!鳖,端上来吃!

肚里没地方了,吃,也就尝尝罢了。

记住,在外面吃饭,一定先喝水,吃素菜,最后尝尝那些肉。

要知道,以前我就爱吃大肉,香啊!

现在知道它坏处很多,多天不吃也不想了。甚至闻起来,那大肉很腥,不好闻。

鱼,以前我是最不爱吃的。总感觉那不好吃,没味道。现在,吃惯了,坐桌上吃肉就吃它。

大虾是最爱,但是不可多吃,好吃的吃个死,不好吃的死不吃,这种心理要不得。注意,营养要均衡。

那鳖,想起来就难受!我从来不稀罕那东西!都说,特别营养,我看都不看一眼。打心眼里厌恶。

鳖肉不叨一下,鳖汤,更是不尝一口。不过,现在,我也吃了,也喝了,只是强迫尝尝,去接受,为了身体的营养均衡,只要对身体有利,没有啥东西不能吃喝的。

医生曾经告诉我,控制好体重,血糖就不会有大的波动。一直到现在,几十年了,我年轻时候的旗袍,裙子,照样穿。

控制体重,最关键的办法就是控制饮食,千万别吃成胖子,否则,高血压,高血脂,心脑血管等等疾病,甚至心梗脑梗,就会找上你!

再个,就是锻炼。

以前,锻炼这个词,就不往心里放。年纪轻轻,身体倍棒,锻炼啥?

纯属浪费光阴!

殊不知道,现在很多中老年得的疾病,都年轻化了。

别说你没时间!

当你躺到病床上,眼睛看着白色的墙壁,白色的天花板,白色的护士服,你还说你没时间了吗?

大把大把的时间,都随着那吊瓶的液体,一滴一滴滴跑了。

那时候,你吃苦受罪不说,花钱不说,浪费时间不说,但是有一样,你不得不后悔,说了也没用的话,失去了自由。

我相信,自由是每一个人都需要的。失去了,才知道它的价值,多少钱也买不来。

人活着,只要认真的去生活,努力的去拼搏,谁有时间?

我老是感觉时间不够用,上完班回家,孩子你得招呼一下吧,衣服你得洗吧,吃喝拉撒,哪一样你能扔下?

很多时候,都是十二点之后睡觉。

后来,我开始改变,因为医生说,只有饮食加锻炼,你才能控制血糖,身体才没有其他疾病发生。

到工厂里之后,我下车间去,绕流水线几个地方转一圈儿,就是一个小时左右。这样,有利工作,掌握第一手数据,也锻炼了身体,两全其美!

所以,在工厂,我不再总是坐在办公室里,忙完本职工作,看书学习,或者闲聊。我把那些零散时间,都充分利用,锻炼走路去!

现在,我每天早上六点钟起床,做饭吃饭,上班。晚上,雷打不动,锻炼一个小时,走5公里左右的路程,走到微微出汗。

回到家,洗澡泡脚,上床睡觉。

还有,一定要注意休息。

劳逸结合,才是好生活的质量保证。

不要再拼命!早睡早起身体好!

晚上11点准时上床,雷打不动。早上六点起床,不耽误做饭吃喝。

午休也要提上日程。中午1点到2点之间,那怕休息十分钟,都给身体一个缓冲,让它下午精神饱满工作,不出差错。

还有,别忘记了吃药,别不在乎。

有一位朋友,她就是感觉血糖正常了。检查几次都是五点左右,就不吃药了。

结果到最后,浑身没有力气,路都懒得走了。家里人带她一检查,仪器显示不出来结果。

原来她的血糖超过了最大值,三十三点以上。

太可怕了!

还有,要注意低血糖。低血糖比高血糖更可怕!

有一位友友,她打胰岛素过量了,没有多长时间,一头栽下。

家人赶紧送往医院,一检查,血糖零点一!

这可是要命的啊!

医生说,出现这种情况,有人在旁边给她喝一碗白糖水,就缓过劲儿来了。

要是身边没人,可能就出事了!低血糖还会引起视物昏花,物体个人出现双影子。一定要注意。

健康,是第一,也是唯一。健康才是身体的本钱!

节奏和谐,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度,锻炼身体,按时吃药,这就是我控制好血糖的经验。希望能帮助到看到这篇文章的友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4,658评论 6 49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482评论 3 389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0,213评论 0 350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395评论 1 28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487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523评论 1 293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525评论 3 414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300评论 0 270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753评论 1 30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048评论 2 33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223评论 1 343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905评论 5 33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541评论 3 32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68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417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094评论 2 36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088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