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读书时,听写永远是心中的疼。那时没有很多书籍,只有语文课本。每次上语文课时,听写生字,听写词语注释,听写老师上课讲解过程或课文结构。听写生字简单,但听写老师上课过程,理清课文结构却离不开认真听讲。那时候做题做作业没啥,但要把当堂的听课笔记整理好,那就要你费一翻周折,而老师检查的就是整理的笔记。
对儿时的语文课挺怀念的。写会生字不在话下。除背的之外,就是听讲。什么解词,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和今天相比,有些单调,也许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也许正是专家们一次次教学改革的原因吧!但那时也挺好,到了四五年级,读完文章,自己会清楚知道文章讲啥内容,要告诉我们啥。
看看今天的语文课,教师要少讲,学生要多练习。课堂上很热闹,大屏幕一幕一幕的换着,学生交流着,读着,好一派令人仰慕的氛围。坐在下边听课,课堂好有活力。但静下心来想一想,语文课的“双基”落实了没?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了。(也许自己认识不够)。一节一般的语文课,学生的写少之又少。
语文教学,就是听说读写。不易规矩不成方圆。课堂笔记是我们不能丢失的法宝。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女儿今年五年级,成绩很不错。她问我题时,我会百度后读给她听,她听写时错误百出,还很费劲,她会说:“爸,给我抄吧”。一个有趣的故事读给学生听时,他们很专注,但读完问他们,短文说撒故事,讲撒道理。他们回答的支离破碎,能全文考虑回答的寥寥无几。六年级开班会,学校要讲稿,班会过程之类的痕迹档案,我让几位学生做记录,他们异口同声的说:“这咋记”?
一路走来,我们在创新与全面提高学生素养的过程中,找回曾经丢失的法宝-——听课笔记。明白教师的授课思路;理清课文的结构;养成专心听课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听写能力。
(自己的一点想法,也许自己认识有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