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ich number do you feel now?(你今天的心情是哪个数?)”
这句问语出自英语授课教师Erin O’Rielly,她喜欢学生叫她Ms.Erin(艾琳小姐)。匹配上面问话的答案范畴属于数字“1”到“10”,数值由小到大,心情程度也自低到高逐渐递增。每堂课程伊始,Ms.Erin都会通过“数字—情绪”这种询问方式了解孩子的即时情绪,真可谓是为时下中国教育制度的孩子们带来了福利,人性化至极。
触景生情,情不自禁。如果要问我的答案,我会干脆利索地说,这篇文章的题目已明确道出了我的心声。没错,这次有点特殊,用一个简单的阿拉伯数字标新立异,这在以往是从未出现过的。一个连小学生都知道的数字,却同以往任何一次为文章作题目一样——没有标题党的意思,不为哗众取宠,不求一鸣惊人。仅仅觉得比较个性,也就没有多想,随意作了标题,还望各位看官多多包涵。谁说不可以用数字作为文章的标题呢?我认为可以,言论自由嘛,所以借来一用,博你眼球。
一个极其普通再简单不过的事物,却总能诱发人们复杂大脑的无穷联想,比如一个数字:3。古语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你看,事不过三,在这里体现得惟妙惟肖。还有“不三不四、三教九流、三八、颠三倒四、三妻四妾、丢三落四、挑三拣四、说三道四、勾三搭四、朝三暮四、三心二意、三天打渔两天晒网、不管三七二十一”这些字眼,全是有关“三”的负面说法。物极必反,像“一般一般,世界第三”、“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吾日三省吾身”、“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就有正面词语谦虚的味道。但是“一不做,二不休”,那么三呢?大概是遗忘了吧。
之所以对“3”这个数字敏感,是与我个人有着密切的关系的。首先,我在家里兄弟辈分中排行第三,姓刘,常以“刘三”自称。再者,按农历月份来说,出生于三月份的我再次与“3”结缘。好吧,听上去确实有些牵强,却又让人不得不妥协或屈服于命运的束缚,就像名著《三国演义》里很多有关“三”的故事,以及我们上学——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专三年一个道理。
3,汉语拼音表示为“san”,英语单词这样写:three,汉字大写为“三”,记账算数时写成“叁”,罗马数字是“Ⅲ”这种表示方法,以及字典里“仨”、“弎”的版本,虽写法展现形式不尽相同,却表意内容大似一致。先来后到,名次排行显示顺序:1,2,3;一,二,三;①,②,③;Ⅰ,Ⅱ,Ⅲ;壹,贰,叁,one,two,three……
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正如数量堆积推动质量发展一个道理。远古人记事算数靠“麻绳打结”,后来刻在贝壳兽甲石头上,再后来正规以后——产生了文字、记数法,才真正有了数字概念。于是以物易物,互通有无,数量的文字写意诞生于世,一目了然。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法自然,生生不息。
外国人忌讳“13”这个数字,是源于基督耶稣的信仰,还有“黑色星期五”。可我们中国人对阿拉伯数字偏执的却没有道理,单纯从国语口头发音断定,如:6,8,520,1314,汉语读音里念成了:陆(顺),发,我爱你,一生一世。这种独特的喜好方式被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了车牌号码、手机号码、门牌号、店名、年薪、婚嫁、搬迁日期、富豪排行榜名次以及各种与数字有关的一切,人们活在数字世界里,无法自发。
王小波在文章里以第二人称自谦写成“王二”,我自知不如他,便只能写成继王二之后的“刘三”,希望能够承蒙其福祉,在文字上再接再厉。“三”,不上不下,虽处于尴尬的地位,却是一人之上,万人之下。也有中庸的味道,无为即有为,恬然安适是王道。王二认为古人发明豆腐是智慧超群,刘三觉得后人创造乘法口诀更是青出于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