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主讲是韩素芬老师,讲座主题是: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生命脚本理论。
大家上午好,今天上午的一个小时,我来和大家分享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人生脚本理论。
一个人的早年经历和他的生长环境,会影响或者决定这个人的人生状态。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精神分析的客体关系特别看重个体一岁之前的发展,而依恋关系呢,则是特别看重三岁之前的发展,精神分析的鼻祖弗洛伊德,他特别强调孩子六岁之前的发展,我国有一句俗话叫做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也同样认为一个人在三岁到七岁前的早年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人在未成年之前所经历的事件带给他的影响远远大于他成年之后所经历的事件的影响,一个人所经历的事件的影响和他的年龄是成反比的,也就是说年龄越小,他所经历的事件对他的影响力就会越大。
一个人的出生方式,比如说她是顺产啊还是剖腹产,还有他的喂养方式是母乳喂养还是喝奶粉,还有他的抚养人的特点,以及他自己的性别,在家里边儿的排行,原生家庭成员的状况,还有原生家庭成员里边儿是不是有非正常的死亡以及父母的关系和婚姻状态,以及家庭文化和信念等等,以上这些因素在一个人的早年对他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会影响或者说直接决定他一生的发展。
我们一生通常会有两个家庭,一个呢是我们从出生到成年的家庭,我们把这个叫做原生家庭,还有一个是我们成年之后自己所成立的家庭,我们把这个叫做再生家庭,原生家庭会影响或者决定再生家庭。
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这个题目定的有点儿太大了,那因为这里边儿可说的内容有太多太多了,一下子呢,就不知道该从哪里来入手,那今天呢,我就只简单的和大家分享一个理论,人生脚本理论。
了解了人生脚本理论可能会对我们理解和探索原生家庭中那些影响我们人生成长的早年因素有所帮助,父母或许可以通过控制或者调整这些因素,从而为孩子的未来成长更好的服务,也或许呢,可以因此避免一些人生的不幸,或者可以突破人生的一些限制。让我们自己也让我们的家人,尤其是孩子的生命潜能最大化,并且呢,以此获得更多的成功快乐和幸福,这是我的美好愿望。
现在呢,我们就来了解什么是人生脚本理论,美国的心理学家艾瑞克伯恩,他是沟通分析,也叫交流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伯恩在心理学上的贡献主要是它在20世纪50年代独创的交流分析治疗体系,所谓的交往分析呢,就是以人际互动为基础的心理治疗。他的目的是在对一个人的自我心理状态进行分析,了解之后呢,帮助一个人了解和认识自己的自我状态,学习适应性的交往行为,从而重建自我,获得一个成熟健康的人生。
伯恩的人生脚本理论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脚本,这个脚本在我们每个人的六岁之前就已经写好了,而且很难更改,我们在六岁之后,通常啊,就是按照这个写好的剧本来演绎自己的人生故事。
按照伯恩的说法,我们的人生剧本就是潜意识对一生的计划,后来他又补充为是童年时针对一生的计划,被父母所强化,从生活的经验中得到证明,经过选择而达到高潮。
用大白话来说,脚本是一个人在生命早期,根据他对外界事物的理解和反应而做出的决定,也有人叫他幼儿决断,对于许多人来说,儿时的决定是生活中唯一的决定存在着,如果要改变它,就会发生可怕的灾难的这样的换。想即使他知道自己用了不健康的应对方式,他也不会轻易去改变,甚至呀,有些人,他对于自己的行为动机是没有觉察的,那所以这些动机就深藏在潜意识当中,他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这么做,因此呢,也就无法改变。
人生脚本理论认为,每一个人都早就在孩童时代就为自己的一生制定了特别的计划,这个计划呢,它不只是一个人对世界整体的看法,而是被安排的,就像一出戏,有明显的开场,还有剧情和结尾,人的一生呢,都按照这个剧本儿的剧情在预期的不断的上演。如果真是如此,那么我们所有的人在六岁之前呢,是我们人生的原型,而在六岁之后呢,我们就都成了演员,我们用六岁以后的人生不断的上演着六岁之前的故事。
伯恩认为,一个人的儿时脚本是别人所赋予的,这个别人通常呢是自己的父母,那处在童年期之前的儿童和是成年人的父母,相比较而言呢,它通常是非常弱小的,他们如果要活下来呢,那就离不开父母的养育,父母要是不要他们或者是抛弃他们,对于他们来说呢,无疑就是天大的灾难。
那要想让父母能够留下他们,他们能做的就是让父母开心,能够满足父母的要求,并且得到父母的认可,他们不会无视父母对他们的要求,因为如果他们看到自己的父母,因为自己而不开心或者说不满意,那可能就意味着说父母会不要她了,因此他们对父母的要求通常都是会言听计从,孩子对父母的这些要求内化到他们自己的内心世界所形成的行为规范,就形成了这个人一生的人生脚本。
伯恩认为,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呢,通常会包括两个部分,一个部分呢,是父母从自己的需求或者是感受出发,并非是满足孩子的需要,而是为了满足父母自己的需要,并且呢,父母所传递的是负面的要求和信息,这些信息的内容呢,是阻止孩子做一些事情,这些信息被称作是禁令。
那另外一个部分呢,就是传达正面的信息,希望或者要求孩子建立一些好的品质,或者是获得一些好的能力,对孩子提出一系列的要求,那这些正面的要求和信息呢,就被称作是允许。
咱们呢,先来看一看禁令这些禁令呢,通常呢,会含有禁止的信息,它具有威胁性恐吓性否定性以及拒绝性,这些禁令大概有以下的12种。
第一种,不要存在这类信息,通常包含了父母对孩子本人的否定,就是我对你这个人的否定,就比方说有一些父母,他经常会对孩子说,我就不该把你生出来,我真倒霉[流泪],我这辈子怎么会有你这样一个孩子,你做了这些事情,你太伤我的心了[流泪],你气死我了[发怒],我上辈子造了什么孽呀?你跟你妈吧,我不要你了,或者说你跟你爸爸,我不要你了,我不认你这个孩子,你也不要认我这个妈妈。
那当父母说出这些话的时候,孩子就会感受到父母在否定自己的存在,孩子会觉得我是多余的,我就不该活在这个世上[流泪],我是危险的,我是恶魔,我应该受到惩罚,经常接触到这类信息的孩子呢,他往往是没有价值感的,他没有需求,没有爱。会经常出现自伤自残甚至自杀的行为,还有的呢,会经常发生一些意外的事故,而那些在存在着家暴行为或者说是虐待孩子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他就经常会有这样的脚本。
第二种呢是不要做自己,或者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是不要做男孩儿或是不要做女孩儿,这类家庭中的父母呢,通常会因为他们对孩子的性别期待没有得到相应的满足而迁怒于孩子,比方说他们原本想要一个男孩儿,结果呢,却生了个女孩儿,或者说。有些第一个是男孩儿,那第二个呢,想要一个女孩儿,却偏偏二胎又生了个男孩儿[流泪],那这类孩子常常就会收到父母的信息,你不是我们期待的,我们想要的是女孩儿,我想要的不是你。
那不被父母性别期待的孩子,通常会受到来自父母对自己性别的拒绝,或者是不满,那这类孩子呢,通常他也会拒绝自己的性别,他们无法改变自己的生理性别,但是却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心理性别,或者说社会性别来满足父母的愿望,如果是女孩子的话,他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外形着装性格爱好等等,把自己弄得更像个男孩儿,他们呢,也可以变得非常的优秀,来补偿父母,没有要到男孩儿的遗憾[流泪]。
另外呢,这一类的孩子通常也会有非常低的价值感,他经常会用优秀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会非常渴望来自他人的认可和赞美,会非常害怕他人的否定拒绝和轻视。
第三种禁令呢,是不要像个孩子这类父母呢,他通常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个小大人儿,要像大人一样的感受,思考和做事情,用成年人的标准和规范来要求孩子,他们没有办法接受孩子的单纯天真活泼好奇无常任性感情用事儿,简单直接快乐等等。这些他们通通都没法接受,他们经常会用,有什么可笑的有什么好玩儿的,我不觉得有什么意思,你太简单了,你太幼稚了,你太没脑子了[发怒],等等来否定孩子的童真和同性。
经常接受此类信息的孩子呢,他通常都没有办法拥有自己的童年,因此呢,也没有办法完成童年时期的心理发展,自然也就没有办法顺利的过渡到成年,被剥夺了童年的孩子[流泪],他们往往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成年,当他们进入了成年,他们就会利用一切机会把童年没有完成的那些心理发展给补回来,就像迈克尔杰克逊那样,他们是在拿成年来弥补自己的童年。
第四种禁令不要长大,有一些父母呀,是真心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希望孩子们永远的停留在天真可爱的孩子状态,是因为他们内心里需要孩子的情感,需要孩子陪在他们身边,所以他们就不希望孩子离开,甚至不允许孩子与他们分离,那当然孩子是会一天天的长大的。每过一天就长大一天,而长大呢,就意味着与父母的分离,而那些在关系上和自己的配偶不和谐的父母就很希望能把孩子留在自己身边儿,这样呢,就可以补偿他和配偶不好的关系。
然而,如何做才能让孩子不跟自己分离呢?不要孩子长大通常是比较好的策略,于是呀,一些父母通常都会采用溺爱孩子的方式,不要孩子成熟,不要孩子思考,不让孩子承担责任,让孩子没有照顾自己的能力,也没有和其他人建立良好关系的能力,这样的话,孩子就没有办法和父母分离,那父母呢,就满足了自己依赖孩子的需求。
那这类孩子呢,他通常啊,依赖性很强,他非常习惯被别人领导,很喜欢听别人指挥,你要是让他去制定一些规则,或者说去管理别人,那他就会觉得非常的不舒服不自在,很可能他也没有那个能力。
第五种禁令是不要成功,当孩子成功了[呲牙],就意味着孩子在不断的强大,这对于那些控制欲很强,还有就是自我价值感很低的父母来说,那就意味着如果孩子不断的成功,那么总有一天他就会超过父母,那么,父母就会被孩子给比下去,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就会受到威胁,如果孩子不断的强大,父母对孩子的控制呢,就会越来越困难,当他们没有办法控制孩子的时候呢,就意味着孩子变得越来越失控,而当孩子不再处在他们的可掌控之中,他们就会有强烈的不安全感。
于是呀,父母为了保住这种能力上的优势,他们表面上呢想让孩子成功,比方说他会对孩子提出很严格的要求,给孩子制定很高的目标,然后给孩子施加很大的压力,让孩子无法做到这些要求,无法实现这些目标,于是孩子就没有办法成功了,父母就成功的做到了,让孩子无法超越自己。
比方说有一些孩子呀,他平时学习很好,平时小考试的时候呢,成绩也很好,可是一到重大考试的时候呢,就会严重的焦虑[流泪],从而导致考试成绩不理想,考不好他就不会很优秀和很成功,这样呢,就无法超越父母,当然啊,这类父母他不是存心故意要这样做的,而是。他对自己的潜意识没有觉察,他在行为层面上呢,就无意识的遵照了潜意识的结果,这跟他们不了解自己的潜意识有很大的关系。
第六种禁令是不要做任何事情,不要做任何事儿可以获得安全,但是呢,却会失去成长的机会[流泪],因为成长需要探索,需要变化,甚至需要冒险,那你不要做任何事儿就等于是父母告诉孩子你不要成长,然后呢,让孩子永远在父母的庇护下长大,这样孩子就可以不离开父母了,因此不要做任何事儿,其实就像第四种里不要长大一样,同样呢,是出于父母没有办法和孩子分离的结果。
那当不要做任何事儿,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的时候,那孩子他就会处在一种习得性无助的状态,他们不会有欲望,也不会有渴求,不会有自己的想法,在困难面前呢,他们也从来都不会主动的想办法去解决,遇到事情的时候呢,总是在犹豫不决,有很多的借口去推脱,也从来都不开始实现自己的计划,因为在他看来,做和不做没有啥不同。
第七种禁令是不要重要,当一个人把自己放在不重要的位置时,它就会把别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并且呢,漠视自己的需要和权利,而去照顾他人的需要和权利,这个他人最初是父母,后来呢,就会变成朋友恋人配偶以及孩子,当觉得自己不重要,他就要成为满足比他重要的人的需要的工具。
当一个人觉得自己不重要的时候,他也会因此觉得自己不配享受美好快乐幸福和有价值的东西,当一个孩子觉得自己不重要的时候,它才能够满足父母的重要感,孩子才能更好的去满足父母的需求,也就会更加容易的被父母所控制,这里的孩子呀,他往往感觉自己不重要,他想要一些东西呢,却又不敢提要求,很难在公众面前讲话,他的动作是退缩的,声音是很小的,面对权威人物的时候,他会自贬身价,紧张不自在。
第八种禁令是不要有归属感,在有些家庭里边儿吧,会出现拉帮结派的现象,父母在孩子那里说对方的坏话,想要把孩子拉到自己这一边,而这个时候啊,孩子的归属感就会成为问题,当母亲想把孩子拉到自己这一边儿时,他通常就不允许孩子归属到父亲的那一边儿。而当父亲想把孩子拉到自己这一边儿的时候,他通常也不允许孩子归属到母亲那里去更有甚者,当孩子的母亲对父亲不满意,进而扩大到对于孩子父亲整个家族都不满意的时候,母亲也就不会允许孩子对父亲的整个家族有归属感。
这样的话,当孩子到了青春期,他想要去结交朋友或者是异性朋友的时候,一些父母出于孩子的学业或者是安全考虑,而千方百计地进行阻拦,不让孩子走进他们的同龄人,同时还会警告孩子不能归属于他们的同学或者是同龄的伙伴,那当孩子的归属感被父母打乱。那他们在长大之后呢,就会无法融入集体,也无法从他人那里找到归属感,从而没有办法建立亲密的关系,也没有办法拥有充足的安全感。
第九种禁令呢,是不要亲近,不要亲近的含义,有三部可与父母亲近,不可与异性亲近,不可与陌生人亲近,你和父母亲近的时候,父母有失去威严的风险,你和异性亲近的时候呢,就会有失去志向的风险。你和陌生人亲近的话,有遭遇伤害的风险,还有一种情形就是,当我们和一个人,比方朋友或者是对象过于亲近的话,如果有一天面临不得不分离的时候呢,就会带来格外的痛苦[流泪]。
尤其是当一个人在生活的层面,不断的面临分离的时候,不要亲近就会成为他的一个谚语,因为我们和一个人越是亲密,那分离所带来的痛苦呢[流泪],就越是深重,为了免于分离的痛苦[流泪],比较好的策略就是不要过于亲近。
这种情况呢,可能更多地发生在那些在小时候经历了频繁的转学或者是频繁的搬家的孩子那里,还有就是那些他小时候啊经历过父母离异,并且在离婚之后父母彼此之间不相往来的孩子那里,这类孩子通常很难信任别人,他缺乏来自家庭或者是朋友的感情支持,同时呢,他也难以付出或者是接受感情,有一部分会很难走进婚姻。
第十种禁令呢,是不要健康,健康本来是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拥有的东西,如果一个孩子他在父母那里经常被忽略,得不到父母的关心[流泪],突然有一天,他因为生病,而从父母那里得到了他所渴望的关心,照顾陪伴,还有疼爱,而之后呢。又因为他恢复了健康,他父母对他的爱又慢慢儿的,离他而去,他过去受忽略和不被关心的状态呢,又再次恢复到从前。
那么这个孩子他就会认为还是生病好啊,生病虽然身体上痛苦[流泪],但是却可以换来父母的关注关心,还有疼爱,我心灵上可以得到慰藉呀,于是,孩子就会用生病来获得父母或者是他人的关心,这就会变成他满足自己需求的一种模式,当生病可以用来获得关心的时候,生病同样也会被用来控制关系。
第11种禁令呢,是不要思考,在有的父母看来,孩子不需要独立思考,你听父母的就可以了,因为孩子一旦有了自己的想法观点思想,那父母控制孩子就会变得很困难,当孩子的思想超过父母的时候呢,父母的价值感就会受到威胁。孩子和父母在关系上最困难的时期是,孩子进入了青春期的时候,父母会觉得孩子从原来的言听计从,很乖很听话变成我行我素了,由原来对父母的崇拜和敬仰变成了对同学和明星的顶礼膜拜。
其实孩子的这些变化都是因为他有了自己的思想,他有了自己的主张,这恰恰表明孩子长大了,这也是孩子开始从父母那里分离的表现,可是呀,有些父母他是害怕孩子跟自己分离的,而孩子有了自己的思想呢,就是分离的标志。
为了避免这种分离,这类父母,他认为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不要让孩子有自己独立的观点和思想,而是让孩子完全地活在自己的想法里,你不听我的,你就是不乖,不听话不懂事儿呢,通常,这类孩子他就会习惯性的让自己的大脑处于空白的状态,习惯用混乱来面对问题,用情绪来代替思考。
第12种禁令呢是不要有感觉,很多人小时候啊,他可能会有这样的经历,就是当你在父母那里你受到了委屈或者是冤枉你伤心的哭泣的时候[流泪],你可能会遭到父母的制止,不允许你哭泣也不允许你伤心[流泪],哭就会哭哭有什么用啊[流泪],当你生气发怒的时候呢[发怒],也会受到来自于父母的压制,不允许你发怒啊你小孩子你想翻天你还发脾气[发怒]。
当你表现出害怕的时候,父母也会告诉你啊,你要勇敢,你要胆子大一点儿,从而呢,来把你的这种胆小给他消灭掉,还有就是当你遇到失败或者是挫折遭遇到困难而表现出沮丧的时候呢,父母就可能会用啊,你要坚强,你要有韧劲儿来把你的沮丧从你这里给赶跑。
父母呢,就经常会用他们觉得正向的,有力量的积极的感觉来覆盖孩子的那些被父母认为是负面的,消极的感觉,那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觉得我自己的感觉是不对的,是不应该的,于是孩子要么变得没有感觉,他要么就会用父母或者是别人的感觉来替代自己的感觉。
这一类孩子呢,他在谈话中是没有情绪的,他也极少表露他的感觉,也不容易感受到生理上的感受或者感觉,就比如在咨询室里,当你问他有什么感受的时候,他要么是茫然的说,没啥感受啊,要么就是用想法代替自己的感受。
上面咱们所说的这些这12种禁令都是早年儿童从和父母相处的经验中所得来的,来自父母对他们的具有警告拒绝和负面的信息,那这些负面的信息呢,就会转化成孩子的一种内在的信念,而这些信念就会变成孩子未来的人生脚本。
当他的人生脚本里有不要成功时,一旦他不经意成功了,他就会想方设法的将他给破坏掉[发怒]。
如果他觉得不要健康,那么他的身体和心理都会配合这个脚本,从而呢会让他自己陷入到疾病的状态里。
如果他的脚本里有不要亲近,那么他在人际关系里就会和所有的人保持一定的距离,他不允许自己和任何人靠近,也不允许任何人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如果他的脚本里有不要有归属感,那么他可能就会保持离群索居的状态,不让自己属于任何人和团体,也不让他人属于自己。
如果他的脚本里有不要有感觉,那么他就会让自己保持着超理智的状态或者呢,是对外在没有任何反应的状态。
当然我刚才也说了,就是人生脚本除了禁止信息之外呢,他还有允许信息严格上来说,允许信息就是应该怎么怎么和必须怎么怎么这样的信息。
如果说禁止信息就是父母不希望孩子做的事儿,那么允许的信息应该和必须的信息就是父母希望或者要求孩子必须做到的事情,伯恩把这类信息归为了下面的五大类。
第一类要完美,完美是基于好和坏,对与错是与非美与丑,善与恶,那再完美的状态下只允许一种可能性存在,那就是只允许好的对的美的和禅的存在,不允许坏的错的丑的和恶的存在,因此完美就是对不完美的拒绝。
完美呢,通常源于对高自我价值的需要,而追求完美的人,通常呢是想借此来补偿自己的低自尊,通过完美来提升自己的自我价值,因此,那些自我价值比较低的父母通常会通过要求自己完美,也要求孩子完美来提高自我价值,因为孩子是父母的一部分,如果孩子是完美的,那么父母的价值就会得以提高。
这一类的父母,他会通过严格要求孩子而获得完美,那当孩子不完美或者说是犯错的时候,他又会通过高惩罚来打击或者是压制孩子。
这类父母,他通常会采用双重措施来得到完美,并且回避不完美,被父母用完美要求的孩子,他通常会有很高的超我,这类孩子,他会有很大的压力,这些压力不仅来自对自身完美的要求,而且还来自父母要求自己完美的渴求。
当然呢,过高的超我可能会带来一些心理上啊,或者是精神上的症状,就比如说焦虑呀强迫呀抑郁呀[流泪],因为当超我过强的时候,那本我呢,他就没有办法在自我中找到出口,本我通常会利用症状来寻求出路,或者是满足需求。
就比方说,有些孩子他有很严重的考前焦虑,那父母在咨询室里一般都会给我们说,我们没有给他压力呀,我们都是告诉他,你该咋学咋学,考好考坏都行,你只要尽力了就好,是孩子,他自己给他自己太大压力了,那大家觉得孩子自己给自己那么大的压力,这个压力是从何而来的呢?
第二类是要取悦别人呢,和父母比较起来,孩子通常呢都是弱小的,没有了父母的照顾,孩子通常都活不下来,如果说父母对孩子不高兴,那孩子可能就会面临着被抛弃的境地[流泪],那因此呀,父母心情好,父母高兴,孩子就会得到很好的照顾,因此所有的孩子都会想方设法的取悦父母,让父母高兴和开心,尤其呀是,当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时候,那么孩子就越会意识到取悦父母的重要性。
比如有些父母,他会对孩子说,你要听话,妈妈才会爱你,你要努力学习,妈妈才会爱你,你要考出好成绩,我们才爱你。
父母对孩子有条件的爱通常表现为当孩子满足了父母的需要,当孩子表现的优秀的时候,父母呀就会满意,很高兴就会全力的去满足孩子的需求,而当孩子没能满足父母的需求,或者说表现的很糟糕的时候,父母就表现出不高兴,或是对孩子进行严厉的惩罚。
这个时候呢,父母啊,他可能就会把对孩子的爱收回来,对孩子合理的需求不给予满足,或者我曾经做出的承诺我不再履行了,我不跟你兑现了。
取悦他人的孩子呢,通常都是牺牲自己的需要来成全,或者说满足父母和他人的需要,那这类孩子往往就是人们口中常说的那种听话懂事儿的让人心疼的孩子,他们通常啊,都处在压抑状态之下[流泪],唯命是从,时刻准备着奉献自己。
第三类呢是要努力,我们在父母那里经常被要求要超越他人,也要不断的努力的超越自己,这通常会来源于有优秀情节的父母,因为呀,在这类父母的眼里,一个人只有是非常有能力的,只有是优秀的,只有是成功的,只有是有所作为的,才会活的有价值有意义,而这些呢。他都需要一个人不断的努力才能实现,因此一个人必须要不断的努力,才能让自己时刻保持优秀的状态,有了这种状态,你的人生才可以称得上是没有白活,没有虚度。
第四类呢,是要坚强,我们知道安全感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中是第二层级的需求,当我们面临充满风险的世界,脆弱就会使我们失去对自我的保护,也会威胁到我们的生存和安全,我们可能会遭受到伤害,甚至呢,也会使我们面临死亡。
因此呀,坚强对于我们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我们要如何才能坚强呢?第一,要有一个健壮的体魄,第二,要有一颗勇敢的心,第三,要有强大的能力,尤其是在面对危险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你不可退缩,不可畏惧,不可言败。
为了做到坚强,我们就需要把脆弱给控制住管理住,我们不可以轻易的流露忧伤[流泪],不可以轻易的流眼泪[流泪],也不要随意的给他人倾诉,我们经常会需要一个强大的理性,一个强大的控制力,不让自己内在的软弱跑出来。
最后一类,也就是第五类,是要快一点儿,在生活中我们随处都可以看到,感受到快节奏,因为快可以成功,可以获得高效率,可以超越别人,尤其是到了现在互联网时代,人类的知识啊,技术呀,更新的越来越快快,高效经济几乎成了这个时代的代名词。快可以让我们走在他人的前边儿,可以让我们获得更多的机会,也可以让我们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呢,快一点儿,快一点儿就成了当今时代,父母对孩子的普遍要求。
好,现在呢,时间已经到了,我就简单的把今天分享的做一个总结。
伯恩认为,上面分享的12道禁令和我刚才分享的五条允许通常是组成孩子人生脚本最为核心的内容,那每个人呢,在这些方面的内容都是不同的,通常会是不同的禁令和不同的允许的组合,那这些不同的组合被写进了我们每个人的人生脚本当中。
大家在了解了这些之后呢,你不妨对照着自己喝自己的家庭思考和检视一下,在你自己成长的过程中,是否接受过类似的禁令信息,还有允许信息,他们是否对你有所影响?如果有,又是如何影响你的呢?同时,作为父母,我们是否对自己的孩子也发送过类似的信息?如果有,我们又要做出怎样的处理和调整呢?
今天上午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的聆听和支持,咱们下次再见。
感悟:
我运用了三次时间,才把韩老师讲的人生脚本听完,并把它的录音转换成文字,这个内容对我是系统详细的讲解,让我对人生脚本有了更清晰透彻的认识。
12条禁令分别是:不要存在,不要做自己,不要像个孩子,不要长大,不要成功,不能做事情,不要重要,不能有归属感,不要亲近,不能健康,不能思考,不能有感觉。
5条允许分别是:要完美,要取悦他人,要努力,要坚强,要快点。
结合自己,对照禁令和允许信息,探索自己的潜意识。在修行的路上,我会不断的探索禁锢思想的“金箍咒”,慢慢的把它的魔咒打开,让思想和灵魂更加的自由自在。
在聆听的过程中,我结合自己发现有很多典型的人生脚本,比如母亲不让我哭闹,不允许出现负面情绪,他认为出现负面情绪会影响生活不好,他希望每天我都开心和快乐,可能为了生存吧,我对感受很迟钝。有时候看到孩子出现负面情绪,我心里也会紧张,认为孩子快乐,做母亲的才会安全。这样的行为属于禁令中的——不要有感受。
父亲是独生子,家中很期待第一个孩子是男孩,我却是家中的女孩,他们对性别有期待。我的性别不是父母所期待的性别,我想成为男孩,身上有很多男性的特点,比如从小到大头发很短,性格热情,豪爽,不服输。这条禁令是不要做自己。为了证明女孩一样优秀,我拼命的工作来证明自己的优秀,想让父母知道女孩子也是能干的。当发现了这条禁令,我内心是心酸和委屈的,眼泪瞬间充满了眼眶。
我小时候很乖,像个小大人,帮妈妈做家务,照顾四个弟弟妹妹。父亲常年不在家,妈妈让我像一个小大人做很多的家务活,比如做饭,照看弟弟妹妹,洗衣服等等。现在年近半百不会娱乐,对很多的事情充满好奇,儿子常说我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我想:也许我在无意识弥补并发展童年的心理吧。
在允许信息里面,有几点让我内心很心酸,其中有一点是要坚强,不管是干农活,做事情,干工作等等都要做到坚强,我听到坚强这个信息的时候,眼睛是潮湿的。为了获得坚强,我付出了很多心酸的劳动。
我还发现了一条是自己不够重要,不管是吃的用的,先满足他人需求,但不是最明显的。我感觉妈妈在这方面特别的突出,她认为自己不是重要的,他对配偶,孩子,朋友,他人很好,妈妈一生都在奉献自己,为他人服务。看到这一条规条,我对母亲有很多的心酸,也有很多的感慨,母亲不知道他有这样的人生信条。
有条允许信息:快一点,快点。我从小被父亲要求快一点,快点起床,快点吃饭,快点上学,最主要的是快点干活。每天身体好像是上紧发条的钟表,超速的前进。这一条规条,在我家中非常的明显。
在允许的信息里面,还有两条信息也特别明显:要努力,要坚强。从小到大,妈妈的声音常常在我耳边回响:遇到困难一定要坚强,永不放弃,做所有的事情必须努力。在父母的要求下,我就像一直往前冲的战士,不畏艰险,不能停歇,勇往直前。
当想到家庭中的这些禁令及允许的信息时,我有好多的心酸和委屈,既看到了自己小时候生存环境的不容易,也看到了自己在这样的环境中锻炼了坚强的意志,多种生存能力。
感恩分享:
感谢素芬老师精彩细致清晰的的分享,详细地讲解了幼儿期孩子从家庭的各种互动中形成的各种幼儿决断,以及对孩子的各种影响,清晰明确,心中警钟长鸣,谢谢素芬老师[玫瑰][玫瑰][玫瑰][强][强][强][爱心][爱心][爱心]
人生脚本会转化成他的信念,影响他的人生他的一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带来成长的愉悦
12道禁令和5条允许信息,我得画画冰山图了[捂脸]应该做出怎样的处理和调整呢?字字珠玑,句句箴言,入心,入静,谢谢素芬老师[玫瑰][玫瑰][爱心][爱心][爱心][强][强][强]谢谢协会老师大爱无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