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阅读
第六章 一本书的分类
阅读关键词:分类重要性,从书名中学习,实用性VS理论性,理论作品分类。
判断一本书属于什么类型,我们可以采用检视阅读的方法,浏览:书名、副标题、目录、序和摘要。
实用性VS.理论性
什么是实用性的书籍?什么是理论性的书籍?
第一,实用性的书阐述的是有效的做法,包括长期规划和短期方案,具体讲执行的。理论性的书有点等同于空想,是为了帮助你去了解和明白道理的。
第二,知与行的问题,知就是知道,了解“这是什么”的问题;行是指如何做,你想的和你认为的。就像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讲的:做正确的事和正确的做事就是一个知和行的过程。
第三,实用性书籍和理论性书籍比较:
实用性书籍:艺术学习的指导,包括使用手册(工程、医药、烹饪…)和教导类的书籍(论述、经济、伦理、政治等)
理论性书籍:通常会以经济+理论的形式出现。
第七章 透视一本书
阅读关键词:
结构与规划:叙述整本书的大意
驾驭复杂内容:为一本书拟写大纲
阅读与写作的互惠技巧
发现作者的意图
分析阅读的第一个阶段
分析阅读的三个规则:
规则一,先弄懂一本书的主题,看它是属于适用性的,还是理论性的。
规则二,用简单的一句话,概述一本书的主题和重点。
规则三,重点举例,组成架构。
结构与规划:叙述整本书的大意, 作者已经通过目录帮助我们整理了框架,书是相同的一本书,阅读的人不同,包括性别、身份、学历…阅读出不同的内容,诠释了独一无二的你。
驾驭复杂内容:为一本书拟写大纲或5分钟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内容,整理思路。
拟写大纲方法是:
例:《思维导图》全书分为五个部分:一、二、三、四、五;
第一部分分为三个阶段:阶段一、阶段二、阶段三;
第一部分的第一阶段有四个重点:重点1、2、3、4…
第八章 与作者找到共同的词义
阅读关键词:单词V词义;找出关键词;专用语及特殊的词汇;找出字义。
阅读关键词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设定方向和目标。有效的回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新的内容。阅读分为四个阶段: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上一层次包含下一层级。
阅读的词义,只有在沟通中才会产生,他并不会独立存在。沟通是双向的,达成共识,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努力的目标。
找出关键词:你看了,但是没有懂的内容。
专用语及特殊的字汇:熟悉的字;极的方式,看那些字词是你不熟悉的,就是专门用语。
第九章 判断作者的主旨
阅读关键词:句子的主旨,找出关键句,找出主旨,找出论述,找出答案,分析阅读的第二个阶段。
句子的主旨
语言并不完美,关系也很复杂,作者在文章中会一字多义和一义多字。当我们寻找文章的主旨的时候,可以通过疑问句的形式,看到作者提出的问题。还可以通过需数据,看到作者的声明。
分析阅读的规则五,要求找出关键字和作者达成共识;规则六,圈出重要的句子,找出主旨;规则七,关联语句,架构出一本书的基本论述。
找出关键句
作者的观点是我们沟通的核心,我们需要对观点加以判断,哪些是肯定的,哪些是否定的,理由是什么?这是一个探寻的过程,需要寻找资料,进行分析文章的主旨一般会在开篇或者结论的时候出现,有点像总分总的呈现形式,其实这是我们在工作中经常用的形式。你的工作总结,或者是工作计划就是最好的案例。
找出主旨
通过诠释组成句子的每一个字或者是关键字,就能找到文章的主旨。可能你觉得工作量太大,那就带着猎人的眼睛上路,去捕捉文章中那一个个跳跃的关键字吧。
复杂的句子包含不止一个主旨,主旨间会有相同,也会有不同。检验你是否了解主旨,最好的办法就是用你的语言,复述一遍内容或者和自己过往的经历链接,形成属于你自己的理解。
找出论述
完成阅读中的规则七,可以先找出重点的段落,通过找出句子、整理顺序并组成新的论述的方式,形成属于你的新的架构。可以借助关键词笔记寻找关键词,然后借助思维导图梳理逻辑,形成你的观点和认知的方式。
三方面的应用
第一,论述包含声明和接收理由,你先有结论了,就去寻找理由;你先有理由了,就去寻找结论。阅读也好,学习也好,就是不断提问,回答的过程。
第二,从它们的运用来看分为归纳法:有多个事例共同的特征,总结论证。
第三,演绎法:根据连续的多个通则,证明共同的理念。
第十章 公正的评判一本书
阅读关键词:受教是一种美德、修辞的作用、暂缓评论的重要性、避免争强好辩的重要性和化解争议。
受教是一种美德,是通过学习,学会自动运用自己的判断能力。过程中受和教是一个互惠的过程,包括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读者掌握的技巧两个方面。
修辞就是为了让说出的话更为动听,达到说服和劝导别人的目的。对于读者来说:需要认真倾听,负责回应。了解背后的意图,发表自己的主见。作者呢,通过自己的写作技巧,让作品清晰的呈现,达到易于理解,说服对方的目标。
暂缓评论的重要性
不管是写作还是阅读,都需要掌握:文法、逻辑和修辞。在阅读中:初学者把阅读分步骤进行。专家级别的阅读者可以将各个阶段和步骤连贯合并使用。
第九个规则,表达意见的前提完整的阅读和思考,然后在表达自己的意见:同意、不同意或者是暂缓评论。
第十一章 赞同或反对读者
阅读关键词:偏见与公正,判断论点的正确,判断论述的完整,分析阅读的第三阶段。
作者真的很细心,在开篇先回顾了上一章的内容。作为一名合格的读者,必须在读懂的前提下,进行评论。如果同意作者观点,受到启发、被说服、被影响的话,对话结束;如果不同意,也请心平气和的提出来,回头研究内容;也可以暂缓评论,进一步的思考。有意义的评论,不盲从于论点,哪怕是和作者提出针锋相对的问题,也是有意义的。
作者和读者通过对主旨和论述观点,达到心灵想通的目的。就是读者通过阅读,了解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想法,达成共识,然后获得个人的成长和提高。
判断作者
可以从作品呈现的知识和完整性来分析,知识会在某些方面有不足;错误的理念,会导致全盘皆错;不合逻辑,让人无法信服。分析作品的完整性,有四个要点:
1、看作者是否有解决,他承诺和提出过的所有问题;
2、是否善于利用资料;
3、是否有看到文章内部的含义和关系;
4、是否产生了与众不同的想法。
第十二章 辅助读物
阅读是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包括内在阅读和外在阅读,内在阅读,就单纯地指阅读一本书本身。外在阅读,指借助其他的来源辅助阅读,阅读关键词:相关的经验、其他的书、工具书、导论和摘要。
相关经验的角色
经验分为两类:只要活着的人,都会有一般的经验。遇到问题,会去主动学习,勇于克服困难的经验就是特殊经验。
把经验用到阅读当中来看,一般的经验可以阅读小说和哲学;特殊的经验可以阅读科学性的作品。当遇到历史类作品的时候,就需要打组合拳,充分运用自己的一般经验和特殊经验来进行。因为在历史作品中包括了:虚构和科学。在我们生活中也是如此,解决特定问题用特定的经验和办法,面对复杂的问题就用对个经验一起处理。
其他书是阅读的外在助力
什么样的书需要用到外在助力?简单的书肯定是不需要的,只有在阅读巨著的时候才需要用到。
运用导读与摘要
导读与摘要的用途:唤醒记忆和明白文中的关系。
在导读和摘要方面尽量少用,首先要尽力读完书或文章,带着问题去导读里面找寻答案,不要形成依赖。
原则上导读和摘要能不用就不用,因为他不一定对,即使对了也不完整。阅读的体验,读懂字义和内容知识最简单的学习,获得经验和理解才是学习和阅读的核心。
使用工具书
使用工具书之前要大致了解工具书的类型,在使用的过程中知道自己的想法,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了解书的架构,清晰的知道自己找什么?和怎么找?
使用字典
字典:精确地呈现了历史,包括好的和坏的。内容包括:发音指南、语言的成长、意义、秩序与关系。是不是从来没有发现,字典还有那么多的内容,随手翻翻字典看看,是不是这样的?
文字是物质的,包括了字、音;它是语言的一部分:包括了文法和意义;它是一种符号,有意义、相互关联、还有变化的意义;它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内容,人类创造了符号,经历了外形、拼写和发音和意义的变化。成了我们现在看到模样。
使用百科全书
百科全书可以用来娱乐消遣和镇定精神,主要用于查处简单的事实,广泛用于教育和知识当中。
使用的规则:百科全诗是一种真实的说法,真实的反映,在某种程度上的约定俗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