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是中医或者说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部分,通过《本草日记》记录自己了解和学习中草药过程的所见、所思、所想,与大家分享讨论。声明一下:本人非医学专业人士,受限于资料和个人理解,文中观点和内容仅供参考和讨论,欢迎批评和探讨。
开始学习《精编本草纲目中草药》[1],第一卷土部,两味药——百草霜和伏龙肝。
百草霜
杂草经燃烧后附于锅底或烟筒中所存的烟墨[2]。
【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消化积滞;止上下诸血;咽喉口腔诸疮;……
【食疗药膳】百草霜炒鸡蛋
制法:鸡蛋打碎后与百草霜调匀,炒熟即可;
功效:止血,润燥,和营。
伏龙肝
经多年用柴草熏烧而结成的灶心土[2]。
【气味】辛、微温、无毒。
【主治】止咳逆血;止鼻洪;止小儿夜啼;治心痛狂颠、小儿脐疮;……
【食疗药膳】伏龙肝粥
制法:伏龙肝煎汤,滤取上清液,用此水熬粥;
功效:调中和胃,运脾消食;
适用:尿毒症病人,长期胃纳欠佳者。
【随笔】
神奇的“五行”
五行是中医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也是中国一直以来认识世界的朴素哲学。五行理论中,“金木水火土”五类元素具有广泛的指代性,各具特性,又具有相生相克的互动关系。在这一基本理论框架下,各领域延伸出自身的解释和方法体系。中医方面,人体对应五行有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小胃大膀”加上三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五脏六腑。这里的脏腑大致对应解剖学中的人体器官,但更强调是功能上的系统概念。从药(食)性上,对应有五味——“甘苦酸辛咸”。
在五行学说或者中医基础理论中,五行的排序方法是“木火土金水”,而不是我们常说“金木水火土”。这是五行相生的顺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木、木生金、金生水”。而为什么会有“金木水火土”的说法,有一种解释是读起来顺口,“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
“生克”之法
相生相克是五行之间主要的互动规则。生、克可以简单解释为促进、抑制,类似于系统动力学里要素间的正反馈、负反馈的关系。五行生克关系可以通过一些常识对照理解:木生火——木头可以生火;火生土——草木燃烧后形成灰;土生金——土里可以产生矿物质;金生水——有解释为清晨金器表面产生水汽;水生木——树木生长需要得到水分的滋养。金克木——金属利器可以砍伐木材;木克土——树木生长吸收土中营养,削弱土壤;土克水——土能防水;水克火——水能灭火;火克金——火能融化金属。
古人应该也是是通过这些自然特性和现象形成的五行理论,朴素但不失洞察力。生克之法用于不同领域可以产生对应的理论和方法,中医中利用脏腑对应五行的特性和生克关系,用来形成对各种健康、疾病现象的解释;通过药性的五行对应关系和脏腑体系的生克关系互动,用来指导中药对疾病的治疗。
中体西用
如果按照今天理解的金木水火土概念和现代科学的认知,仅从字面上理解五行的生克关系会感觉有些“牵强 ”,有硬凑之嫌。我的理解是现象认知和本质归纳的关系。“金木水火土”是在当时认知水平下的指代物,是现象。现象受到认知水平的限制,就像西方古代哲学认知里的“万物皆数”、“火土气水”四根说,也提出了不同的指代物。本质则是通过现象感知、归纳出的规律。五行理论认为世界是事物普遍具有五种性质,同性质事物具有相同的特性,不同性质事物之间通过相生相克互动联系。在这种本质规律的认知下,通过了解不同事物的性质,改变一些条件,通过事物间的相互影响和互动,可以调整自己的生活和外在的世界。
五行理论是典型的东方的认知和方法论体系,东西方在哲学认知上存在差异。西方努力逼近真理,不断质疑和否定;东方则是先提出“真理”,再不断解读和完善,两者各成体系,不能简单的拿一种体系的逻辑来否定另一种。近代以来,自然科学蓬勃发展,东方传统智慧一度被认为是落后的、愚昧的,目前来看,随着东方世界的崛起,东西方文化的交融,逐渐出现东西方认知体系趋同,甚至西方向东方哲学寻求启示的趋势。
不管如何,仅从五行理论下的中医药实践来看,五行理论在今天仍然具有很大的适应力和解释力。
参考资料
[1]周重建、高楠楠、谢宇,《精编本草纲目中草药》,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10.
[2]百度百科:百草霜.
[3]百度百科:伏龙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