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会有输赢,而思想永远没有好坏。
1.
刚刚看完了奇葩说最新更新的一期节目,这次,他们辩论的是:如果奇葩星球发明了一项新的技术,它可以利用芯片一秒将所有知识共享到人的大脑,那么,应当提倡这项发明吗?
这是一个偏哲学的话题。
而场上的所有导师,选手中,有各种各样专业的,法学哲学新闻,文学经济学等,他们试着用来自不同领域的思维,去论证这个辩题。
知识到底应该被垄断还是共享?
其中,我还记得,蔡康永和薛兆丰站在不同的角度上交锋时,与其说是辩论,更像是两种学科背后的思维碰撞。
薛兆丰,是一名经济学家。所以,他看到的是知识垄断背后的优点,往小说是利益,往大说是人类社会的长久与发展。
因为,倘若我们有一天,去提倡知识的共享,去把私有知识变成公有知识。那么,它的特异性便会不负存在。
就好像世界上所有的人拥有了同样的知识,拥有了同样的大脑,同样的思维,那么,这个社会便很难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同时,这种专利制度不仅保护了权利人的利益,还避免了社会资源的低效和浪费。
通俗来说,你像你花费了十几二十几年的时间,花费百万千万的资金,研发出一种抗癌新药。却被别人仿制,被别人盗取了技术,你会是什么心情。所以,这种专利制度正是在保护这些权利人的利益。
倘若有一天研发知识不能让人得益,那么谁还愿意去研发知识呢。
同时,我们知识产权所保护的专利,还具有的一种特质叫做:公开性。意指你所发明的专利必须向社会公示,那么这就在某种程度上保证了,后人能及时看见你在这个领域上所做出的成果,从而不会白白花费力气去继续钻研了。
而蔡康永,从社会学的角度上来看,他恰恰觉得,这种为了私人的利益,而去阻断整个社会发展的行为,是及其自私的。
当有一天,当所有的知识被垄断了,我们的科技发展就会被局限在一个地方,而无法继续往前走了。
当花费巨大的时间和精力研制出来的抗癌药,以保护知识产权的名义,保护权利人利益的名义,堂而皇之地讲这种技术垄断,又或者讲这种药物高价出售。
那么,有多少癌症患者能真正买的起高价药,能真正因为这项发明而收益呢?
知识垄断从某种角度来说是一种自私的行为,是权利人为了谋得自身的利益,而不愿将这种知识分享给大家。
2.
突然,我想到了我们的一门专业课,叫做知识产权法。
其中有一节课提到了知识产权保护的两种学说。
一种叫做:劳动价值说。意思是说,知识财富和物质财富在某些方面有相似的部分。他们都是劳动的产物。不同的是,一方是体力劳动,而另一方是脑力劳动。
我们呕心沥血写出来的一本书,一篇文章,我们集思广益发明出来的一项专利,又或者是设计出来的一个图标等等,这些都属于我们智力成果的一部分。
所以在法律上,他们同样需要被保护。
而另一种学说,叫做社会契约论。意思是,就像国家和权利人签订了一份协议。我在保护你的利益的同时,为了防止这种发明这种思想被垄断,为了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你必须被赋予一些限制与义务。
比如,任何专利的保护都是有时限的,超过这个时间限制后,法律将不在保护权利人的利益,而这项专利,这种知识,就可以被他人拿来使用,学习了。
我当时突然体会到,法律的伟大,和这堆立法者的英明之处了。
他们在用着一种中立的手段,在不断平衡权利人的利益和社会利益,他们也在用一次次的实践告诉我们。
知识不能被垄断,否则怎么会有后人不断学习质疑与进步的过程,否则这个世界怎么继续往前迈。
同时,知识也不能被共享,否则,谁还愿意继续花时间,花精力,去保存热情,继续钻研知识呢。
3.
我又突然想起,很久以前看过一部电影,叫做《我不是药神》。
电影是站在千千万万个急需救治的患者角度,站在那个可怜可悲但有同时带着一点善意与良知的假药贩子的角度。
他们口口声声和我们控诉说,那些买正版药的商家,一点人性都没有。
商家把药价定的那么高,千千万万个癌症患者因为没钱,因为贫穷,他们买不起药。他们眼睁睁看着那个能治愈自己一线希望,慢慢破灭。
他们站在人性的制高点,站在舆论的金字塔,去质问厂家,质问社会:为什么,为什么因为你们自身的利益,就可以冷酷的目睹着这么多条生命的离去。
是啊,为什么?
突然有一次,知识产权的老师和我们聊起了这部电影。
她说,《我不是药神》更多的是宣扬一种感性的批判,而非理性的认识。
人们从来没有想过,研发抗癌药的人,或许花费几十年的时间,或许投入了几亿的资金。那么,为了收回成本,为了盈利,他定下高昂的标价,也合情合理,为什么会被批判了。
请记住,这些发明者,只是人,并不是神。
所以,他们没有拯救苍生的义务。
你看呀,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同一个问题,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4.
回到辩题,我举的这两个例子只是想更好的说明这个辩题:知识应该共享还是垄断。
而从知识产权的角度来谈,只是这场辩论的一个小小的切入点。
那些专业的辩手如舌吐金莲一般,从各个角度,用各自不同的观点,去论证他们的看法。
具体,欢迎你们去看完整版的节目,相信你也不一定能通过他们的言语交锋中,感受到辩论的魅力吧。
我只记得昨天节目结束,微博热搜上有一个话题,叫做神仙吵架。其中形容的就是这场辩论陈铭和詹青云的争锋。
他们思维清晰,言语犀利,把自己的观点阐述的头头是道。更让我感到惊讶的是,他们的知识储备量简直大的惊人。
詹青云首先在阐述自己的观点说,开尔文曾说,物理的大厦已经基本建成,剩下的就是一点修饰工作了。
而陈铭,能在短暂的反应时间和激烈的战况中,迅速反驳她,说,开尔文说过,物理的大厦已经基本建成了,但还有两朵乌云飘在上面,他们就是量子力学和相对论。
我突然惊讶,作为一个理科生,我甚至不知道这些。
他们巨大的知识储备量,来自于各个学科。而正是因为来自不同领域的思维碰撞,才让他们能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这可能就是我喜欢奇葩说,喜欢蔡康永,喜欢高晓松,喜欢陈铭的原因吧。他们的学识渊博让我备感羡慕,也让我心生渺小。
一种身处茫茫星辰中的渺小。
我是多么用力的想,在多看点书,懂的多一点,那么看待世界便会更深一点吧。
可是,记得姜思达曾说过:你不能一天读成林徽因。
意思就是,这种知识的积累应当是循序渐进的,应当是成年累月的作用。也或许,你花费了大半辈子,也还是发现自己对于世界一知半解。
那么,如果有一种芯片可以迅速地把所有的知识植入你的大脑,你节约了死记硬背的时间,凭空多了更多创造性的可能。
这种知识的基础,给你可能,给你机会,去寻找你的星途大海。
那么,你愿意吗?
5.
我想,我并不知道答案。
而这场辩论,也没有给我们结果。
曾经有一期节目,吴宗宪作为嘉宾参加《奇葩说》,他说,真理越辩越明。
马东反驳说,不,不是,《奇葩说》就是让所有的观点处于混沌。
是的,辩论不是非黑即白的,它更多的是在一种灰色地带上交锋。
我们永远不能不偏驳地评论正反双方观点的对错,我们从来也不能给出观众一个明确的答案。
我们要做的,只是尽力去启发一下人们的深度思考。
如此,而已。
辩论会有输赢,而思想永远没有好坏。
我想,这便是《奇葩说》最大的魅力了。